第六章 十六个宫女的密谋:杀了嘉靖皇帝(第3/6页)

从当时的情况看,他这样做肯定没有道理。因为,谁都知道,他所坚决要求的东西既不是事实,也不符合法统规范,而且显得心理相当阴暗。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杨廷和几乎所有大臣们的反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十五岁的小皇帝竟认准了这一条,极其顽强地坚持着,称得上是不屈不挠。

他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见杨廷和,与他促膝谈心,希望杨廷和体谅,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杨廷和显然无法体谅。

随后,小皇帝派人用金银收买杨廷和的几位重要助手,还是没有成功。

最后,这位皇帝使出了杀手锏,他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准备辞去皇帝的职位,以便回到湖北老家去奉养自己的母亲。这一来,杨廷和及其支持者们被逼到了悬崖边上。除了投降,就是决裂,他们别无选择。

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嘉靖皇帝继位三年时,杨廷和心情相当暗淡地辞职,离开了北京。此时,他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声望与赞誉,并且后代的历史记载也证明了他贤臣良相的名声。

但他的心情仍然暗淡。

原因在于,他有一个高得多的期望值——

辅佐皇帝成就辉煌的嘉靖盛世,就像大唐开元盛世那样。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嘉靖初年的开局相当好,一大批围绕在杨廷和身边的大臣,在后世都享有贤明能干的声誉。可惜,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超出了他们预料和左右的能力,就是那位他亲手选择与扶植起来的皇帝——嘉靖皇帝。

对于这位来自湖北乡下的皇帝来说,有一个杨廷和们永远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国家治理得如何,永远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用皇帝的无上权威,使自己舒心如意。

嘉靖皇帝用他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一再向世人宣示了这一点。

从后来的发展看,决定嘉靖皇帝能够坐上皇帝龙椅的两位主要人物,张太后与杨廷和,显然都有理由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懊悔。

杨廷和离开京城的当年七月,就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当时,杨廷和及其几位德高望重的助手,包括那位不肯接受皇帝贿赂的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已经陆陆续续被迫离开了京城。于是,皇帝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的父亲追尊为皇帝,母亲加封为皇太后。

结果导致七月十五日,二百三十位大臣集体跪在皇宫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其中包括两位相当于今天内阁总理大臣的大学士。

一时间,哭喊声响彻宫廷。

嘉靖皇帝极为恼怒,下令逮捕了一百四十二位大臣,其余八十六人听候处置,两位内阁大学士免予处分。

两天后,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七月十七日,嘉靖皇帝命令将八名大臣严刑拷打后充军边疆。一百八十多人予以廷杖处分,就是在朝廷之上,当场脱下裤子,用大木棍打屁股。结果,血肉横飞之中,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

这一顿棍棒,着实打出了皇帝的威风。这一年,嘉靖皇帝刚满十八岁。

从此以后,至少在历史记载上,直到近四十年后海瑞出现之前,我们很难找到还有什么人敢于真正和皇帝唱反调了。并且,在此后将近二十年岁月里,嘉靖皇帝不依不饶、乘胜追击,一次次清洗、打击那些曾经的反对派。

那些早已退休,甚至已经不在人间的元老们,也没有能够逃脱厄运,杨廷和及其后的三任内阁总理大臣和他们当年的支持者,都被削去了官职与荣誉。朝堂之上,再也见不到任何反对派的影子。

整个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了一种程度颇高的自私、褊狭与残忍。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表明,这位皇帝缺少领导一个大国走向繁荣所应有的心胸与智慧。从此,自然没有人还会做什么“嘉靖盛世”的梦了。

公元1542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震惊天下、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宫婢之变”。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故历史上又称之为“壬寅宫变”。

根据记载,嘉靖皇帝从即位的第三年,即嘉靖二年,他还只有十七岁时,即开始崇信道教,举行斋醮活动,并在整个大内广设醮坛,“举诸后宫,莫不有之”。

从三十岁那年,即嘉靖十五年,皇帝则频繁以患病为由不视朝,躲在后宫,从事道教的修玄斋醮活动。

后来,次数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短,而不视朝的时间则越来越长。到嘉靖十八年,葬了他的生母章圣蒋太后之后,就开始长时间不视朝了。

就这样,嘉靖皇帝三十六岁这一年,宫中突然发生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后半夜,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合谋,试图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惜,慌乱之中,她们把绳套系成了死结,结果,嘉靖皇帝只是被勒得晕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