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星殒落,国丧元勋(第3/3页)

8月28日蔡抵达上海,下榻哈同花园,他不愿人们把他当成一个伟大人物来欢迎,因此他设法把自己隐密起来,仅到梁启超的礼庐一行,师生二人把臂欢谈,相对欷歔。

段祺瑞电请梁启超转劝蔡到北京西山疗养,不必远渡日本,蔡没有忘记以前袁召他去北京,便成为政治俘虏的往事,因此他推托说:北京繁嚣,不适宜于养病。

9月8日蔡由上海启程赴日本。抵神户时,日本记者群趋访问,蔡以手指喉,不能作答,由蒋方震代为接谈,蒋说:“将军之病,由于袁世凯而起,纳溪之战,将军语言艰涩,到沪州时全然不能发音,七月廿日由叙府赴成都,勾留九天,病情更加转剧。黎、段劝将军移居北京西山静养,将军以不能杜门谢客为虑,所以决计来贵国就医。”

蔡的喉疾和肺病,因拖延过久,抵达日本后已是病入膏肓,群医束手,药石无效。

11月8日,蔡自知不起,由左右扶起看窗外飞机,黯然对好友蒋方震说:“我是不行了,我不能死于对外作战的疆场上,真是死不瞑目,我死后有一事想拜托兄。”蒋问是何事?蔡已无气无力,喘息地说:“千万薄葬,让我九泉无憾!”蔡回到病榻,即请蒋方震代笔遗电: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二、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三、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戴两君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奖励;

四、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就是这一天,这位一代伟人,视富贵如浮云,功成而不居的护国元勋蔡锷将军与世永诀了。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年仅35岁。

蔡去世后,举国震悼,万里雨泣。

黎元洪大总统于11月10日、11月28日、12月4日、12

月21日四次以大总统命令褒扬和国葬。

蔡锷之丧,全国唁祭,其祭辞和挽联均有可传者,摘抄数则挽联于下:

孙中山先生: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

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唐继尧: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

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

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在所有挽联中,杨度的一联最引人注意,杨度的挽联是: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河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杨度是楹联圣手,他一生可传的挽联甚多,可是他挽蔡的这副挽联,并不高明,这是因为两人政见立场相对立的缘故,所以他的下联可说完全是对蔡的成就唱反调。

至于小凤仙的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当时传遍都下,第一联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第二联是: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蒋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拍电回国,电文说:

“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蔡的好友丁怀瑾用行动来怀念蔡的遗志——功成不居,长揖归田。蔡东渡前,丁任四川富顺县长,闻蔡噩耗即辞去县篆,闭门著书,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负勉励其家人子女,他称道蔡是真正开天辟地的人物。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却打破了此例,他的成败生死,不论是友是敌,是新是旧,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