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围困英格兰(第2/3页)

对英国人而言,这场神奇的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阿尔弗雷德的传记作者毫不吝啬地称赞这场战争的胜利:

“……数以千计的维京人战死沙场……阿什当广袤的地域上,到处都是维京人的尸体……夜幕降临,英军依然在追击着他们,最终将他们全面击溃。”

尽管上面提到的数字有着明显的夸张成分;但是,仅从战死的伯爵的数量便可看出,这场短兵相接的血战,确实造成了惨重的伤亡。然而,阿塞没有提到的是,伤亡是双方面的。对英国人而言,这的确是场胜利,只是付出的代价太高,因为撒克逊的军队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事实上,在这场伤亡惨重的战役中,撒克逊人所受到的打击要远远高于维京人,因为他们的王室军队都是由地方武装结合而成的。每个郡都会派出自己的兵团,兵团里的士兵只会服从地方领主或者郡长的命令。然而,这些兵团只会守卫自己的家园。因此,当某个郡被攻陷时,他们便不会为国王效力。也许会有一些真正的士兵仍然保持对过往的忠诚,但是大部分的民兵会返回自己的家园,与家人团聚。维京人不断逼近,英军的数量不断减少。维京人取得的胜利越多,撒克逊人抵抗的意志就越弱。

因此,单从剩余的兵力而言,很难说英国人到底算是胜了还是败了。地方武装已经消耗殆尽,无法指望能够靠他们抵御维京人新一轮的进攻。然而,哈夫丹却没有兵力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掠夺者从爱尔兰、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陆续赶来,使维京人的兵力不断壮大。

至少,对于英军而言,补给不再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控制着农田。正如汉尼拔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之后所评论的那样,军队补给得到保障,这与胜利本身一样重要。英军掳获了大量的武器,战争中损失的武器等装备借此得到了充足的补充。

英国人需要尽快重新拿起他们的武器。哈夫丹撤到了雷丁,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并且派出一拨又一拨的游击队,不断袭击周边地区。阿什当战役两周之后,其中一支游击队遇到了撒克逊人的军队,并在一场血战之后,将他们击败。对于英国人而言,情况更糟的是,又有一位名叫古特仑(Guthrum)的维京人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到雷丁。这使维京大军的数量近乎增加了一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称古特仑的军队为“夏季强军”,他们的到来,解决了哈夫丹兵力不足的问题。哈夫丹与古特仑联合掌权。871年3月,他们率领大军离开了雷丁,朝着威塞克斯进发,并在复活节前夕遇到了英军。这是他们与英军的第三次正面交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对这场战役的讲述非常简单,“双方伤亡惨重……丹麦人取得了战场控制权”。国王埃塞尔雷德可能就是死于这次战争。也许他是在战斗中受了致命伤,也许是过去5年的艰难统治令他筋疲力尽。王位本该传给埃塞尔雷德年幼的儿子,但是出于国家战争的需要,王位最终传给了他23岁的弟弟阿尔弗雷德。

新的国王比任何人都明白当前的局势是多么的令人绝望。英军虽然在与敌人英勇作战,但是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威塞克斯东部的掌控,并且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继续丧失西半部的领土。趁着阿尔弗雷德为其哥哥举行葬礼之际,丹麦人再次发起了进攻,击溃了余下的英军。阿尔弗雷德召集一支新的军队,但是经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之后,这支军队再次被击败。维京人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阿尔弗雷德请求和谈。他的军队无法阻止丹麦人的进攻,甚至无法阻止维京人掠夺他哥哥的坟墓。出人意料的是,哈夫丹和古特仑同意了他的请求。尽管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维京人也遭到了重创,军队内部也有着迫使他们停战的因素。掠夺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获得的战利品,而哈夫丹发动的战争已经偏离了初衷,可能已经影响到了维京人的士气。哈夫丹索要了一笔丰厚的丹麦金,指定威塞克斯为丹麦的“附属国”,然后率军回到了伦敦。

哈夫丹用了些时间,重新梳理了需要自己优先处理的事情。哥哥伊瓦尔去世后,他的家族对于爱尔兰和诺森布里亚的掌控出现了松动。爱尔兰境内的挪威人再度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诺森布里亚境内,反抗维京人统治的叛乱此起彼伏。他在伦敦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筹备物资,然后挥师北上,重新建立对麦西亚的控制。麦西亚的国王伯格雷德并不打算坐以待毙。他在维京人到来之前,悄悄溜出都城,逃到了罗马,并以朝圣者的身份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自这场胜利之后,异教徒大军开始逐渐走向分崩离析。大军的组织管理向来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因为它不像是一支真正的“军队”,更像是众多有着共同目标的战争兵团的联合。由于古特仑的加入和在威塞克斯遭遇的重创,维京军队的这种联合被打破了。平定麦西亚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分成了两部分。洛德布罗克兄弟转而向北行进,留下古特仑独自完成攻陷威塞克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