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风歌(四十五)用人有道(第2/4页)

画外音:

吕后是因为刘邦建立帝业,铲除异姓诸侯王做了不少事,深得刘邦的信任,然而就在刘邦死后不久,工于心计的吕后曾一度大肆诛杀异己,提拔亲信,大权独揽,吕后的擅权几乎撼动了刘邦苦心创建的大汉基业。但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对吕后的误判只是一个个案,刘邦看人的眼力是常人远不能比拟的,刘邦在识人用人方面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王立群:

第二点叫一对好耳朵,刘邦不但有一双好眼还有一双好耳朵,为什么说他好耳朵呢?我举三点,第一,善听下级意见;第二,善听不同意见;第三,善听谁的意见正确,这三条都不容易。比如说善听下级意见,我们举一个例子娄敬,娄敬是个什么人?戍卒,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叫普通一兵,刚入伍的一个新兵,要见皇上刘邦都见了。然后娄敬说了一番洛阳不适合做都城,应当建都长安,刘邦将信将疑,张良再一论证支持娄敬,刘邦当天迁都。这个能听下级意见非常困难,一般来说一个普通的士兵是见不到皇上的,一个普通士兵哪能见到皇上呢,在很多单位中间,你去见一个单位的一把手都比较困难的,刘邦不但见而且听,这就是这个人的长处,好耳朵。再一个,娄敬不是一个特例,刘邦一生就听过娄敬这么一次话,那不算本领,那不算耳朵好使,那叫例外,关键是刘邦一生遇到过好多这种事。你比如说他打南阳的时候,他听了南阳郡守一个门客叫陈恢,给他提出来不要硬打,用“约降”的办法,什么叫“约降”?就是和平解放,把他军队一收走,然后不杀他再封个官,替你守住城多好啊,你这样一做,其他的城跟着仿效,这样你收罗了很多兵,而且这些城都不抵抗你,顺利地入关了。那是谁给他提的意见呢?南阳郡守的一个门客给他提的意见,他听了,这叫善听下级意见。

第二条叫善听不同意见,不同意见是很难听的,为什么呢?叫忠言逆耳,当然听了不高兴了。比如说他一入秦宫,他想住在秦宫里边,刘邦从小是个亭长,他住那房子我觉得不会是多高级的房子,能是南北通透的就不错了。但是你看刘邦到了秦始皇的宫殿里面,他就想住下来,人家劝他不能住,他最后听了。那个宫殿我们到故宫看看,那多好啊,想住到那里的人太多了,但刘邦最后是听了,出来了,这很不容易,非常难。再比如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说一下,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在论功的时候他曾经说过,说那些腐儒、书生是最没有用的,有用的是领兵打仗的人,腐儒最没有用。结果有一个人站出来,这个人叫随何,也就是策反黥布的那个说客,他站出来,他说那不对,你说腐儒没有用,当年你派五万人,再派上五千骑兵,你能把九江王黥布打下来吗?刘邦说不能。他说你五万步兵、五千骑兵你打不下来一个九江王黥布,我呢?一个人带了20个随从到那儿去一说,九江王黥布归降你汉王,我当年一个人起的作用顶得过五万步兵五千骑兵,你为什么说腐儒没有用呢?当场反驳刘邦。结果刘邦听了以后马上说了一句话,“吾方图子之功”,刘邦说什么?我正在考虑你的功劳,实际上他早忘了,人家一提他想起来了,当年确实随何立了个大功。随何这一说,马上任命随何护军中尉,封官了,这叫认账,这叫听取不同意见,这也很难。

第三,善于听出来谁的意见正确,这个当领导的最难就是,一旦讨论那个事情是众口难调,各说各的理,哪个意见最正确你能一下子就分辨出来,在众多的声音中间只有一个声音是正确的,或者说在大家都一致的时候,你能判断出来所有的人意见都一致,但是意见不正确。比如说有人告韩信谋反,底下所有的将领都说坑竖子耳,赶快发兵把他灭了。刘邦一听就知道,尽管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刘邦知道这个意见绝对不正确,这中间嗷嗷叫的没有一个是韩信的对手,所以立即否定,找陈平谈,用陈平的计把韩信解决了。他能知道谁的意见正确,谁的意见不正确,不是多数就正确,绝大多数也不见得都正确,全体一致可能全体一致都错了,这是需要好耳朵的,刘邦具有这个本领。第三,一副好头脑,这个好头脑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刘邦懂得放和收,他用了那么多人,他知道该放权的时候要放权,该收权要收权。楚汉战争的时候他放手叫韩信去打,但中间他收了三次,第一次灭了魏国,刘邦到那儿去了,把他的军队调过来自己用;第二次灭了赵国,刘邦打了败仗,带了一个随从夏侯婴,两个人过去了,把人家20万精兵带走了;第三次韩信带了30万精兵灭了项羽,刘邦到韩信军营立即把30万军全收了,该放的时候放手让你打,打完以后我不断抽你的血。你像那个韩王信也是如此,楚汉战争未灭的时候对他非常放,楚汉战争一结束赶快搬迁,从河南的洛阳一下子给他迁到太原的北边,该放就放,该收就收,收放自如,这叫会用人。当然这谈不上很光明,但至少说还比较“高明”,人家刘邦也不追求光明,人家要追求的就是高明。第四,一支好队伍,刘邦有一支好队伍,这支队伍中间有军事家,像韩信、黥布、彭越、周勃、夏侯婴、樊哙、灌婴,一批军事家,另外有一批政治家,谋士张良、陈平,还有最能治国的萧何,有谋士,还有理论家,像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