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诬杀彭越(第3/3页)

刘邦对韩信、彭越没有一步到位地杀掉,并不能说明刘邦为人宽容。因为刘邦从来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的宽容只是一种策略,一个表象。

刘邦对项羽有宽容吗?没有!汉四年的鸿沟议和,刘邦是同意的。张良、陈平劝他趁机除掉项羽,刘邦何尝没有想到趁机除掉项羽呢?此时已不是鸿门宴之时了,刘邦已经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土地,黥布、刘贾也已经控制了安徽的大部,刘邦已经完成了对项羽东、西、南、北四方面的战略包围。刘邦此时绝对不会放过项羽。这种情况下刘邦同意项羽中分鸿沟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议和让项羽放回他的父亲和吕后。

单纯的项羽在刘邦同意议和之后立即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吕后,刘邦却虚晃一枪,在项羽释放了其父其妻之后,撕毁协议,追杀项羽。据史书记载,此事是张良、陈平的建议。其实,这与让吕后出面杀韩信、杀彭越一样,刘邦和张良、陈平的意见肯定是一致的。只不过刘邦这次是让张良、陈平承担了背信弃义的罪名。

第二,吕后对“后刘邦时代”政治局面的顾忌。

吕后在杀韩信、杀彭越时表现得比刘邦更积极、更主动,力主一步到位。其中,除了因为吕后不赞成刘邦一步一步到位的处事方式夕卜,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吕后还顾忌到刘邦百年之后“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

刘邦一生征战,多次受伤。比较严重的有两次:

汉四年刘、项荥阳对峙之时,刘邦被项羽一箭射中胸部。

汉十一年黥布被逼反时,刘邦曾经因伤而不打算亲征。他亲征黥布时又受箭伤。

汉十二年,刘邦已经因伤病危,拒绝治疗。

此时的吕后向刘邦询问萧何之后的相国人选。

刘邦说曹参可继任。吕后又问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说王陵、陈平可继任,并选周勃任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太尉。吕后又问这以后的人选,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你也不用问了。

吕后对刘邦的健康状况,以及刘邦死后的重要人事安排的高度关注,说明吕后比刘邦更关注“后刘邦时代”如何驾驭开国功臣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刘邦对吕后外戚派的有意扶持。

刘邦晚年利用吕后除掉了韩信、彭越两位最著名的开国功臣,目的之一即是有意培植吕后一党的势力。

刘邦深深懂得权力制衡的道理。

宋人吕祖谦说:“存吕后为有功臣,存功臣为有吕后,此高祖深意也。”(《大事记》)吕祖谦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仍不深刻;刘邦对吕后绝不仅仅是存,而是刻意扶植。

当时的朝中有刘氏宗族派、功臣元老派和吕氏外戚派三派势力。功臣元老派是在灭秦、灭项的战争中自然形成的,虽然经过异姓王的由封到除,功臣元老派势力大大受损,但是,仍然有相当强的实力。

刘氏宗族派主要是刘邦分封的诸子。他们被分封时一般年龄较小,还形不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但是,他们是正宗的皇权继承人,政治上占有极大优势。

吕后外戚派在刘邦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在三派之中,力量较小。

刘邦不想让功臣元老派的势力过强过大,也不想让吕氏外戚派的势力过强过大,因此,利用吕氏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的相互制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坐收渔翁之利,保住刘氏江山的代代相传。

因此,刘邦利用吕后杀戮韩信、彭越的过程,也就是有意培植吕后外戚派的过程。所以,吕后杀戮开国功臣不仅是做了刘邦想做而尚未做完的事,更重要的是在刘邦的扶植下形成了能够抗衡功臣元老派的吕氏外戚派。

吕后外戚派的恶性膨胀当然会招来功臣元老的反对,但是,正是有功臣元老的反对,吕后外戚派的势力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所以,汉代初年吕后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之间的斗争,是刘邦刻意扶持的结果。

吕后在剪除功臣元老派的斗争中崛起政坛,初露峥嵘,杀害了开国功臣韩信、彭越;已经高高举起屠刀的吕后还会向谁挥舞屠刀呢?请看:废立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