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吕雉出嫁

第一节 相面成亲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主——吕后、武则天、慈禧——之首。在中国皇权继承的问题上首创“垂帘制”,开后代母后独掌皇权的先例,对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影响深远。我这里所说的“垂帘制”并非今人理解的“垂帘听政”。我将吕后称制为“垂帘制”,是母后掌权的另一种通俗说法,是为了与今人习惯于将母后掌权称为“垂帘听政”取得一致。

但是,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吕后凶残、暴虐的一面,对她的一生缺少全面的了解。比如说吕后的婚姻状况怎么样?她从年轻时代开始就是一位凶残暴虐的女魔头吗?

吕后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人们对她的称呼,她的原名叫吕雉。

吕后的家乡是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她父亲的名字由于史书没有记载今天已经不知道了,史书只称他为吕公。

吕公有四个孩子: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吕公和沛县县令是至交好友,所以,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时曾暂住在沛县县令家里。后来,由于吕公对沛县感觉不错,便把家安顿在了沛县。

吕公刚刚客居沛县的时候,县里的官员、豪绅听说县令家来了贵客,便都来凑钱喝酒。

负责接收贺礼的人,就是后来刘邦手下“三杰”之一的萧何。此时,萧何是沛县县令手下一名官员。这次酒宴,萧何主管收礼。

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刘邦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史记·高祖本纪》),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一个子没拿。

刘邦为什么敢如此公开撒谎?负责收礼的萧何难道没有发现?第一,玩笑成习。第二,萧何掩护。

先说第一点。刘邦平日和县里的官吏们开玩笑开惯了。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虽然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长,但是,他平日却一向藐视县里的这些官员,经常和他们戏耍、玩笑,从不把县吏们当回事。他也知道县里这些官员、豪绅庸才多而能人少,刘邦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官吏、豪绅。

再说第二点,刘邦深知萧何不会戳穿他的谎言。这次负责收礼的人是萧何,萧何平日对刘邦非常关照。刘邦未做亭长之时,萧何就经常护着刘邦。刘邦做了亭长之后,出远门到秦朝都城咸阳押送服徭役的民工。每当此时,县里的官员们就送点钱给刘邦,萧何往往比其他官员多拿将近一倍的钱赠送刘邦。

既然萧何负责这次酒宴的收礼,刘邦自然敢于大讲谎言。

至于萧何,当然知道刘邦一文钱没拿。但是,出于对刘邦的袒护,他也不揭谜底。

这样,刘邦堂而皇之地坐到了堂上。

吕公一听“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大为惊讶,赶快起身相迎。因为“贺钱万”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数字。

从酒宴的规定看,出一千钱的都算是贵客,都要请到堂上喝酒。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

从来人的身份看,比亭长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没有“贺钱万”。拿一万钱,当然令人大吃一惊。

从实际收入上看,秦代一位县令的年俸也只是数千钱,至于亭长,一年的俸钱不足数千。一个亭长一次酒宴敢于“贺钱万”,绝对是天文数字,也是不可能的事。

吕公当然知道刘邦不可能“贺钱万”,但是,吕公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看中的是刘邦的胆量和潜在的政治家素质。

所以,吕公听到这么一个天文数字,立即对刘邦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吕公大惊,起,迎之门”,正是这一心情的具体表现。

人们谈起刘邦,总认为这家伙是个无赖、流氓。这一点并不错。刘邦确有流氓、无赖的一面。像这种大型酒宴,他一文钱不拿,高喊一声“钱万”就堂而皇之地走进堂上,当然属于流氓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由此看到,刘邦说谎话说到大言不惭这种程度非常不易。现代社会有一种测谎仪,可以测量出说谎者。我想:测谎仪之所以能够测量出一个人是否说谎,关键是它能够测量出一个人说谎后的心虚,及其带来的一系列身体上的生理变化。

但是,我想现代科学的测谎仪恐怕无法测量出刘邦是否说谎,因为,刘邦说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脸不发红心不跳。

可见,说谎对刘邦来说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出于政治需要的谎言是必要的。因此,能够坦然说谎是政治家的一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