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8/28页)

武涉其人,史载不多,但是,他游说韩信的说辞非常得体,证明了武涉是个人才。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秦亡之后,诸侯各自得到封地,正当与民休养生息,可是汉王刘邦却“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其意非尽呑天下者不休”。刘邦的欲望何时有满足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进攻,进攻,不得天下,不全灭诸侯,不统一中国,刘邦绝不会善罢甘休。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要的是整个天下,绝不是手下再弄几个诸侯王!你韩信想当诸侯王,只是梦想!

第二,项羽多次手下留情,放过刘邦;但是,刘邦一旦得手,马上就违背盟约,又攻击项羽,因此,此人绝不讲信用。你虽然现在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但是,早晚有一天会被刘邦擒拿(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在于项王尚在,如果项羽战败,你马上就会完蛋(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绝对不是可信之人,他怎么对待项羽,就会怎么对待你!

第三,如今天下的形势取决于你韩信。你帮汉王,项王就失败了;你帮项王,汉王就完蛋了;你保持中立,刘邦、项羽与你韩信三分天下。如果你不能把握好这个关乎到你个人生命的关键时刻,项羽今天败亡,明天就是你的末日。你与项王有交情,为什么不能叛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有何不好?如果你失去了这一次机会,算个聪明人吗(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这是告诫韩信,韩信与项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项羽被灭,下一个被灭的就是韩信。

武涉的这一段游说之辞,非常得体。真不知项羽手下还有多少像武涉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这些人才平时都不显山不露水?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依我个人之见,武涉的才干当不在范增之下。看看他劝韩信的话,句句在理;虽然他是项羽的说客,但是,他却处处站在韩信的立场上为韩信谋划。天下说客,高水准者,莫过于此。

虽然武涉的话并没有说服韩信,但是历史证实了武涉的话有道理。项羽自杀的第二天,刘邦就夺了韩信齐王的兵权。真不知被夺兵权的韩信是否觉得武涉的话言犹在耳?

我的重点不在于讨论武涉其人,也不在讨论韩信为何不听武涉的忠言,我最关心的是项羽为什么迟至此时才会打出政治牌,实在是太晚了啊!

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讲的第一点就是政治幼稚。政治幼稚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懂得用政治手段去战胜对手。项羽在楚汉相争的四年中,仅仅在最后无兵可用的情况下才派出了一位杰出的说客武涉,游说韩信。虽然武涉没有成功,但是,武涉的预言一步步实现,证明了韩信也和项羽一样,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补充这一史料,无非想说明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一种延续。怎么能在军事斗争中完全放弃政治手段呢?

项羽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败于韩信。韩信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转会到刘邦俱乐部。如果韩信保持中立,项羽就不会败亡。

韩信为什么一定要帮助刘邦呢?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韩信

韩信是刘邦灭掉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楚汉战争发展到最后阶段时,全国的兵力是刘邦二十万,项羽十万,韩信三十万。其余还有彭越、黥布诸将,这些将领率兵较少,可以舍而不论。但是,韩信不能不讲,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的是韩信。所以,对于项羽的败亡来讲,韩信举足轻重。

韩信占领齐地之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在当时的全国战场上,韩信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蒯通也游说韩信,但是,韩信都没有听。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武涉对韩信的游说,可以说他的游说十分到位。韩信怎么看待武涉的游说呢?

韩信听了武涉的一番话,但并没有被说服,因为他完全从个人恩怨的角度来理解自己与刘邦、项羽的关系。这个立场首先就错了。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韩信完全不懂刘邦、项羽之争,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有的只是实力强弱的比拼。刘邦当皇帝与项羽当霸王,都是实力较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