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沙丘政变(第4/5页)

赵高要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就要废掉秦始皇立皇长子扶苏的诏书,改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人当皇帝。这个人当然非胡亥莫属。

天上不会掉馅饼。赵高早就在胡亥的身上下了很大工夫,胡亥如果做了皇帝,赵高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胡亥能接受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的想法吗?这取决于两点:一是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是胡亥能够从中得到什么。

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秦始皇非常喜爱的排行十八的小儿子。胡亥的蒙学老师是赵高,赵高主要教他“决狱”断案,胡亥与赵高的私交甚笃。

胡亥原先并没有篡改秦始皇遗诏自己当皇帝的意图。所以,赵高要实现自己的阴谋,第一步就要过胡亥关。赵高是怎样说服胡亥的呢?

一说胡亥。

赵高的阴谋是让胡亥当皇帝,这虽然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胡亥听说后立即拒绝。胡亥为什么会反对呢?

观念支配行动。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秦始皇要立皇长子扶苏,赵高不怀好意地问胡亥,你大哥要当皇帝了,你却没有一点封赏,你怎么办?

这是引诱胡亥不满,然后步步为营,好让胡亥同意篡改秦始皇遗诏。但是,胡亥回答得很干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等于说父皇的安排是天经地义之事,毫无不妥。明君最了解他的臣下,明父最知晓他的儿子。父皇下世,不封诸子为王,没什么可说的。言外之意是这本来就是应该的。胡亥的这一套说辞说明两点:一是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切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来办;二是胡亥原先并无弑兄篡位的想法。

二说胡亥。

人对诱惑的抗拒是有限度的。赵高看出的这个巨大政治漏洞足以改变秦朝历史,实际上它最终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赵高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个大好时机呢?赵高扣下了秦始皇没有来得及发出的诏书,就是要决心废弃这个诏书,改变秦朝的历史。所以,他并没有因为胡亥的第一次反对而停止运作,而是继续对胡亥采取攻心战术:一是向他灌输天下可以改变的想法,二是让他明白为君与为臣地位差别极大。这两点都有巨大的蛊惑力。

知道秦始皇病故和召皇长子扶苏回京主持丧事的仅有三个关键人物:胡亥、赵高、李斯。既然秦始皇的这封诏书没有发出,这条诏命就可以改变。

制造诏书所需的皇帝玉玺就在赵高手中。换句话说,只要赵高、胡亥、李斯联手,秦始皇的遗诏完全可以改变。

所以,赵高在两个方面大力忽悠胡亥。一是“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于子与高及丞相耳”,二是“臣人与臣于人,制人与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

这等于明白无误地告诉胡亥:遗诏可以篡改,当皇帝和当臣民差别太大。

人生的决定往往取决于片刻之间对利害的权衡。胡亥听了赵高这番话肯定动心,为君为臣全在自己与赵高、李斯手中。但是,胡亥又拒绝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不外乎三点:

一是“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二是“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三是“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所以,胡亥认为:

“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篡改遗诏,“天下不服”,不但自身危险,而且会危及国家社稷。这时胡亥的认识倒是很清楚的,而这一清晰的认识并没能阻挡住权力的巨大诱惑,大秦帝国的前景也正是向着这个巨大的诱惑发展的。

一个“不义”,一个“不孝”,一个“不能”,再次见出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再次彰显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废除儒学。胡亥的拒绝没有让赵高退却,赵高仍然坚持不懈地劝说胡亥。为什么呢?

因为事关重大,胡亥的话并未说绝。

什么叫事关重大?胡亥当皇帝和当公子,对于赵高来说,事关重大。

因为,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就可以一步步掌控胡亥,大秦帝国的江山可以一步步变成赵高的江山。扶苏当了皇帝,不但赵高掌控不了朝纲,而且连现有的位置都保不住。扶苏对赵高至少没有多少好印象,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这两种机要官肯定做不成了,更遑论掌握朝纲,做梦去吧!所以,这两位公子谁当皇帝对赵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为自己的权益奋斗!

什么叫话未说绝?

胡亥仅仅是拒绝,但是,并未警告赵高再说这类话必将禀告丞相,加以严惩。这一点赵高心知肚明。所以,赵高两次碰壁之后,并不灰心。

于是,赵高第三次游说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