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念深情(第2/14页)

古时尧欲将帝位传与巢父、许由,后者冷笑而去,隐于箕山。

向秀望着司马昭,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传说中“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

大将军俊朗巍然,仪表果然不凡。同时,向秀又想到,正是此人下令斩了嵇康,一时间心绪难平。

司马昭盯着向秀。

向秀徐徐道:“巢父、许由自是狂狷之士,不值得去羡慕。您就说给我什么职位吧。”

司马昭大笑,继而默然。

默然中是叹赏?

后来,向秀做了散骑常侍。

这是个位高而闲的官职,也许正适合向秀。

但对向秀来说,跟山涛、王戎不同,他终是无心于宫阙之下的,因为面对茫茫的尘世,他总有一种无所傍依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因为嵇康之死,更不是因为他由隐而仕的转变。

他的痛苦或许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或许是因为对生命本身的悲观。那个时代所有的悲伤都不是具体的。

于是,我们总能听到向秀在洛阳的叹息。

在一声叹息中,向秀给我们留下一个不知所终的背影。

黄公垆下过

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王戎此叹,令人感慨万千,一个时代就此远去了,正如其所言:“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邈若山河。

王戎少即以聪慧从容著称。

小时候,有一天,王戎跟伙伴玩耍,小友看到路边李树上多果实,便竞相去摘,唯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便答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一尝,果然。又,魏明帝在宣武场命人驯虎,纵百姓观之。虎攀栏而吼,其声震天,观者无不惊恐倒地,唯王戎了无惧色。后王戎跟裴楷一起去见钟会,受到后者的赏识,评王戎的原话是:“阿戎了解人意。”

王戎以弱冠之年造访阮籍,阮一见倾心,对王戎说:“吾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饮!”遂拉其参与竹林之游,为七贤中年龄最小者。

但后来,种种迹象表明,王戎并不被那几位待见,还多次被嘲讽,比如:“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说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里喝多了,见王戎后至,阮籍说:“俗气的家伙又来败我们的兴致啦!”

嵇康、山涛、刘伶三人大笑。

可以想象,我们的王戎还没喝酒,就先来了个大红脸。

阮籍不是很欣赏王戎吗?怎么现在一下子把人家打回到“俗物”?莫非王戎在竹林交游中渐渐露出了俗相?王戎毕竟是王戎,面对阮籍之讽,当即笑着回了一句:“你们这些人的情致也能又被败坏吗?!”

嵇、阮、山、刘互相看了看。

从场面上来说,阮籍当有开玩笑的成分。王戎笑答,也说明场面并不尴尬。接下来,大家又开始一起喝酒。

虽然王戎多次被指责为俗物,但他终有宽迈的胸怀,而且也有自知之明,如上所说“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能参与竹林之游,王戎已经很知足了。

不过,我们还是觉得王戎被伤害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王戎渐渐走出竹林。大家不是说我是俗物吗?那我就投身仕途吧。

嵇康、阮籍相继死后,王戎踏上通往洛阳之路。

入晋后,王戎当上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参与平定东吴的战争,晋爵安丰县侯。晋惠帝时,他当上了司徒,又为尚书令,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把山东琅邪王家带入了新阶段。

这也很好啊。人生在世,各得其所,说的就是王戎的故事吧。

西晋的一天,王戎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专车,路过黄公酒垆。

多年前,他跟阮籍、嵇康等人多次酣饮于这个酒垆。这个酒垆是如此熟悉,但昔日的故人多已离去。望着眼前的酒垆,遥想当年欢愉的场景,一时间,王戎热泪盈眶。

他对后面的人说:“当年我跟嵇叔夜、阮嗣宗曾共酣饮于此酒垆!竹林之游,我亦参与其末。后嵇公早夭,阮公又亡,而我又为政事所羁绊。今日视此酒垆虽近,然而有山河之远。”

岁月易逝,风云无常。黄公酒垆下过,睹物思人,你我若有情,谁能无此忧伤?魏晋时期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名士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怀,原来它可以那样快乐,也可以如此伤感:“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

这一句话,飘过了魏晋,传过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