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3/9页)

裴潜是怎么回答的?

裴潜说:“我觉得吧,如果让刘备据中原京城之地,他未必能进行有效治理,只能把事搞砸了;但如果让他把守边关险地,倒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

曹操抚掌大笑。

说到刘备,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年轻时靠卖鞋为生,一下子碰到黄巾之乱,趁机找了两个帮手,以镇压起义为契机,又打出皇叔的名号,一举闯进三国大时代。

《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写成了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特长就是仁慈加上讲义气,同时还不怕麻烦,三顾茅庐请出个诸葛亮,随后一切都靠军师了。后来,为了给两个弟弟报仇,在彝陵被陆逊打败,最后死于白帝城。

小说的作者之所以削弱刘备的能力,显然是为了突出已近乎“妖”的诸葛军师。

但是,天下三分有其一,刘备当然不是纸糊的。而且,关键的入蜀之役是刘备自己打的,诸葛亮虽也发挥了作用,但总的来说只是小打小闹。曹操已算雄杰,赞赏之人不多,但仍称刘备为英雄,周瑜则称之为枭雄,可见刘备还是很有才华的。

本条中,裴潜虽没有给刘备一个更高的评价,但也没有否定刘备,其评价正好点出了后来的事实:刘备无力在中原发展,只好往西南伸触角,最后倒也算是一方霸主。

说到刘备之蜀国,其最后结果是公平的。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弄了个皇叔当当,并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乍一看会觉得:呀,您是正根儿,大家都跟您混了。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段,也着重提到了汉朝的正统性,指责王朗身为汉臣,不应助曹篡汉。其实人家王朗说得才对,汉朝气数已尽,天总是要变的。换句话说,在当时,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已经没号召力了。

在那个必将垂青于新天地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刘备都不占。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国家只能早早被灭,他也只能做到裴潜所说的“一方之主”。

孔明啊孔明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东晋时,中书令诸葛恢跟王导各谈家族的荣耀。

因为两个家族都来自琅邪郡,一个是琅邪阳都,一个是琅邪临沂。王家虽是东晋首席,但跟资格老的诸葛家比,仍算是新出门户:“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王导说:“自是王家厉害,当今天下,都称‘王、葛’,而不称‘葛、王’,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诸葛恢到底是诸葛家的后人,聪明且口才好,跟了句:“王丞相,你的意思是排在前头的就一定优秀?”

王导点头:“当然。”

诸葛恢说:“据我所知,谈到马和驴,天下人都称‘驴马’,而不称‘马驴’。驴排在马的前头,难道驴胜过马?”

诸葛恢钻了逻辑的空子,他先设下一个定式,令王导承认,然后又于逻辑上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但无论如何,诸葛家在三国时代,属于第一流的名门大族,三兄弟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在吴、蜀、魏三国为高官,诸葛诞在魏国为扬州刺史、征东大将军;诸葛瑾在吴国为大将军,领豫州牧;最显赫的当然是蜀相诸葛亮。

有此辉煌前辈,诸葛恢自然不会在王家面前低头:与诸葛家比起来,你们王家算什么?一个诸葛亮就顶你们家族一捆人吧?所以诸葛恢的骄傲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葛王、驴马的排名,只是跟字的发音有关。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之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潘陆、邢魏、徐庾、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属皆然。”

现在,就说说诸葛亮吧。

诸葛亮确实伟大。但是,也没有伟大到无边的地步。

关于诸葛亮的履历,无须多讲,他二十七岁时出山,虚岁五十四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在后来被看作智谋的化身,是因为小说的渲染和夸张。按正史记载,他的作用没那么大,很多著名的战役并不是他指挥的: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统帅是周瑜;三国局面的创立,进兵西蜀,基本上是刘备的事儿。

现在看来,诸葛亮只能算个战略家(如《隆中对》的畅谈),而不是个战术家。刘备死后,诸葛亮以北伐“恢复汉室”为己任进攻魏国,战术屡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