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第3/22页)

于是,找了一天,祢衡直闯孔府,嚷嚷着要跟孔融喝酒。

孔融为孔子之后,按说在尊奉儒家礼法方面,要起到表率作用。

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东汉后期那个环境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旷达不羁的味道。他爱酒更是出了名的,所以祢衡话音刚落,他就说:“好啊,怎么个喝法?”

祢衡一愣。

这一年,孔融已经五十岁了,比祢衡大了足有三十岁。

这一老一少的友谊就是从喝酒开始的。

许昌的岁月,祢衡心里有点矛盾:一方面,他渴望获得权贵们的认可和尊重,一方面又鄙夷这些权贵,比如掌权的曹操。

有一段时间,祢衡怅然若失。还好,有个忘年交孔融。而孔融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两个人总凑到一起喝酒、聊天,谈论天下之事。一次,喝到后半夜,都高了,祢衡对孔融说:“当今天下,幸有孔老师,仲尼不死!”

孔则对祢衡说:“君自是颜回复生。”

这样的互相赞美多少有点肉麻。

在许昌,孔融自比当年的李膺,以推荐后生的伯乐自居。

对于祢衡,孔融是想重点培养的。所以,他没有草率地向朝廷推荐,而是通过孔府的沙龙,慢慢让许昌的才俊认识祢衡,扩大祢衡的名声。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昌的士人们开始这样传了:知道不,孔府有位天下奇才!

天下奇才?

是啊!

有了这样的铺垫,孔融决定正式向朝廷推荐祢衡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这祢正平太有才了!

如此下来,弄得曹操也很想见见这祢衡。

祢衡却拒绝了曹操。究其原因,是因为真的讨厌曹操,还是因为狂劲又上来了?不得而知。

只说曹操,表现得还算淡定,没动怒,但心中盘算:你不见我?好,我给你官做。

什么官?负责击鼓的小吏。

祢衡竟从命了。

在一次宴会上,许昌文武皆在,喝到痛快处,曹操命打击乐小队表演,以助酒兴。

队员依次上场。按规矩,队员击鼓试音前,皆应脱去旧衣,穿上新衣,轮到祢衡,他大摇大摆地上场了,并未换新衣,一曲《渔阳掺挝》,浸满怀才不遇的悲情,听上去,沉郁悠远,令在座众人颇为伤感,曹操也为之动容。

这时候,打击乐小队的领班从幕后露出脑瓜,说:“呀,祢正平,你怎么没换上新衣服就上场了?去换啊!”

祢衡回过头来,瞄了领班一眼,没搭理他,持鼓猛击。

领班再次提醒他。

祢衡放下手中的鼓槌,去掉头巾,脱下衣服,裸体呈于众人面前,使得全场惊骇。

祢衡裸体击鼓,性情所至,当是想起多年来的遭遇(其实也没几年),愤恨之情于不觉升于心头,又顺便讥刺了曹丞相,所谓“以清白之体对污浊之人”。当然,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击鼓骂曹”那段记载的那么夸张。

宾客都把目光转向曹操。

曹操缄默,冷冷地望着裸体的祢衡。

在座的孔融起身解围,其实也讽刺了曹操,他的话是:“祢衡的罪过相当于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

胥靡,指服劳役的囚犯,一般是用绳子把犯人连在一起,令其在工地上做活。

据传,商朝帝王武丁曾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贤人,于是就叫人按梦中的模样画像,然后寻找此人,最后在一个工地上发现一个叫“说”的犯人和画像上的人一样,武丁遂以此人为相,果然是治国贤良。

孔融的意思是,祢衡的罪和“说”一样,也是那样的人才,但却不能引发你的梦。

曹操始有愧色,自言自语道:“祢正平,我本想侮辱你,却不料被你侮辱了。”

“祢衡事件”发生后,曹操做了冷处理,没直接杀掉祢衡,而是把他派到荆州刘表处,所谓借刀杀人。但糊涂的刘表没中计,将其遣至江夏的黄祖处。一次,祢衡又发狂了,黄祖可不吃这一套,脾气暴躁的他,当场就把祢衡弄死了。

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在舌头上,祢衡是典型的例子。

祢衡死这一年才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他是辩士,却未必是济世之才。

当然时代也没给他机会,而一个连机会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说是天才奇才?

这一点,祢衡和自以为是且每与曹操不同怀的杨修相似。所谓人以群分,祢衡是非常看重杨修的,他曾说:天下之才,唯有孔融和杨修而已。

无论如何,祢衡死了。

在江夏时,祢衡突有万千感慨,写就一篇《鹦鹉赋》,以笼中鹦鹉自比,只是苦于不能翱翔天空。

他想怎么翱翔?

总觉得这是个怀有小聪明的人,跟当时第一流谋士程昱、荀攸、郭嘉比差得远,更不用说跟作为谋略家的荀彧、司马懿、贾诩这样的人物比了。于是,他和被自己欣赏的杨修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纯正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