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郑成功虚与委蛇葬好局

李定国发动的第一次广东战役虽然以失败收场,但他通过全盘考虑,再次确认从东、西夹攻,收复广东是中兴大明的最佳战略。

首先,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孙可望控制着黔、滇两省,自己坐镇广西,而以忠贞营刘体纯、李来亨等为主的夔东十三家控制的川鄂交界地区,郑成功控制着闽、浙沿海岛屿,面积不可谓不广,但苦于没能连成一片,彼此间的信息不灵通,只能被动地陷入各自为敌的局面,很容易遭到满清的各个击破。

再次,黔、滇、桂三省面积虽大,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富收入少,人才紧缺,而川鄂交界及闽、浙沿海岛屿都是些边缘地带,生存空间有限。而广东在崇祯年间的财富已高达广西十倍,且人文荟萃,英才迭出,如若收复广东,则南明的物资不但剧增,也容易培养和发展人才,南明的社会地位将大为改观。

而且,收复了广东,南明分布在西南和东南的各部势力就能连成一片,为组织大军团作战提供了可能,收复福建、江西、湖南,甚至收复南京,进取长江以北地区也不会遥远。

最主要的是,通过多方侦察和考虑,李定国觉得,只要郑成功同意从东面出兵配合自己,收复广东是完全可行的。

因为1653年清廷发来增援尚可喜的满洲大军已于镇压郝尚久后班师回京,广东驻防清军数量并不多,保守点估计,不过三万左右人。这三万人中,多为明朝投入清朝的降兵,心怀观望者肯定不少。而自己所部已有四五万人,将士多参加过桂林、衡州战役,既富有作战经验,又没患有其他明军那种“恐满症”,取胜的机会已经很大了。郑成功那边,既自称兵员数十万,那么投入战斗的人员当可在十万以上,攻取广东,实在是手到擒来。

实际上,诚如李定国所分析,尚、耿虽然暂时打退了李定国,但时时担心李定国会卷土重来,多次联名向清廷大倒苦水,说尚部下兵卒仅二千五百名,耿部仅二千三百名,加上绿营兵也不过二万之众,且因为多次拼杀,军队减员严重,又难以招募到人来补充,即使招募进来顶补的都是南方游荡之辈,战斗力极低。这些年李定国军鸱张,更兼土寇四处窃发,广东兵力多不可恃,苦苦哀求清廷抽调蒙古兵员三千发来广东助战。但顺治帝交议政王、内大臣会议,给他们的答复是“边外投顺蒙古各有部长,不便调发”。所以,这时清朝安置在广东的总兵力不过两万余人,何足惧哉?

当然,李定国也考虑到清廷在战事紧急时会像去年一样增调兵力入粤,但清方的入援路线漫长,来往之间,动辄就花费数月时间,而自己和郑成功的大军就分驻于广东西东两面,主力可以在短期内集结,后方支援也容易到达,与清方相比,机动灵活。因此,李定国在致郑成功的信中谆谆劝告万勿“愆期”,不给清方增援提供机会,自己一方可以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拿下广东全省。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李定国在得到郑成功同意发兵合击广东的承诺后,从广西柳州领兵数万,配备了大象和铳炮,再次杀入广东。

大军开拔前,李定国再发一信给郑成功,征求郑成功明确会师具体日期和会师地点。

清广东廉州府(今广西合浦)总兵郭虎闻风丧胆,不战而逃。

李定国军至高州(今广东茂名市),清高州守将张月和平南王藩下副将陈武、李之珍率兵阻挡,此举纯属螳螂当车不自量力,不到一顿饭工夫,陈武战死、张月跪降、李之珍窜奔电白县。

有了高州诸将的前车之鉴,清雷州总兵先启玉聪明多了,他不愿做无用的挣扎,早早开城投降。

高、雷转瞬即逝,清平、靖二藩目瞪口呆,半天回过神来,赶紧收缩广东各地的兵力回防广州,同时向清廷紧急呼救。

尚、耿两人的反应,早在李定国预料之中,为了速战速决,他不等郑成功回复自己二月所写的信,再次派使者前往厦门督促郑成功率主力来粤。信中,李定国考虑到郑军水师乃是从海道而来,可以避开潮州、惠州清军的阻击,因此单方面将两军会师地点确定为广州南面的新会。

信件发出,李定国便引主力向新会进发。

也是天不助明,在这大战即将展开的紧要关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袭来,李定国竟然病倒,卧床不起。

时也,命也,悲夫!

不过,也用不着过早悲观,李定国虽不能起,但他仍在病中严令部队,没有放弃这场精心部署了大半年的大战。明军继续按既定计划进行,强攻新会。

可是,不管怎么说,主帅没能亲临前线,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将士的发挥,而且,缺少了坚强的指挥核心,各部的协同作战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