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鲁王监国

早在“南渡三案”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昆山就有童谣唱:“富家莫起屋,贫人多食肉。新秋初五六,白日闻鬼哭。”

到了五月底,弘光朝覆灭,昆山境内,出现了反常的平静,而等剃发令下,民情瞬息沸腾,清军委任的知县阎茂才被杀,县衙被烧,堂宅被毁。民众共推在籍总兵南阳人王佐才、贡生朱集璜为主帅,起兵抗清。

乡绅陆世钥、杨令募乡兵数百人,入城共守。

顾炎武、归庄等仁人志士均参与了义举。

另外,明翰林院编修朱天麟、乡绅徐开禧等人各募乡兵,或屯真义,或屯双凤。

太湖鲁之屿、徐云龙也聚兵前来声援。

清大将兼刑部侍郎李延龄听说昆山起乱,引大军来镇压,到了南园,登上瑞光寺的浮屠四望,哑然失笑,说:“小小昆山,是何能为也!”发兵猛攻,鲁之屿被阵斩,徐云龙溃败。

当日,炮声叠叠,至薄暮,大雨如注,炮声方歇。

次日,炮声又举,西城被攻破,杨令匹马先遁,王南阳战没,朱集璜投东禅寺后大河身死。

李延龄下令屠城,两日后始封刀。

是日,天气晴朗,而风色惨淡,空中无一飞鸟;暮皆大雨,震雷轰烈。

手上沾满了鲜血的清军,尽管凶残暴戾,听到风雷之声,不由得两股震震,脸色大变,纷纷倒地祷告,呼天抢地,以祈佑护。

清军收刀离去,城中幸存者,百无一二。

因骤遇炎雨,尸皆变色,有素、紫、赤、白、黄、黑种种颜色,死状惨不忍睹,有倚门、卧床、投阁、扳槛、反缚、攒捆、压木柱、斩首、斫颈、裂肩、断腰、剜肠、陷胸、肢解、寸磔。至于悬梁挂树者,比比皆是;井坎池潭,所在皆满。

至于昆山死难人数,据顾炎武、归庄年谱记为“死者四万人”。

江阴、嘉定、昆山等地的抗清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反剃头运动还在东南各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类似悲壮的情节还在不停上演。

一六四五年六月,杭州沦陷,绍兴通判张愫以城降,清廷用为绍兴知府;又以彭万里知会稽县。

这两人才到任上,就被义愤填膺的乡民杀了。

带头起事的是会稽人郑遵谦。

郑遵谦,字履恭,其父郑之尹为原大明山西按察司佥事。

郑遵谦少喜任侠,轻财结客,且敢作敢当,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江湖气息。

清兵渡江,南京的官属四散奔逃,刘宗周曾以书信遍告江南义士,说:“凡逃官,皆当斩也。”因为刘宗周这句话,郑遵谦单人匹马,提刀到绍兴府将逃难到此的明太监屈尚忠斩成了两段,理由是:刘先生有言矣。

得知绍兴通判张愫献城降清,郑遵谦怒不可遏,召集起平日结交的绿林好汉、忠义之士以及绍兴郡兵郡将,大呼道:“天下事尚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

这帮从来不知“怕”字怎么写的热血男儿早就对清廷的南侵行为义愤填膺了,等清廷的剃发令颁布,反抗的怒火已熊熊燃烧了,所缺乏的就是一个领头起事的人。现在看郑遵谦肯出头,均高呼响应道:“惟公之命是从!”

当日,愿意亮刀子跟着起事的人就有数千人。

于是,郑遵谦树纛誓师,自称义兴元帅,带领众人缉捕了张愫、彭万里,将他们送入了阴曹地府。

队伍拉起来了,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的供给和粮饷的保障。

郑遵谦召集曾任明朝尚书的商周祚、姜逢元等缙绅开会,要他们捐资助饷。

这些人一个个哭丧着脸,以家境贫困为辞坚推。

会议开了大半天,粮饷还没有着落,郑遵谦心中焦躁,跳起来,板着脸,怒斥道:“你们享受高官厚禄数十年,如今国破君亡,不思报国,难道还想把这些金银财宝带进棺材里吗?”喝令将不肯捐资的人悉数斩首。

在死亡的威胁下,这些缙绅才同意按额输饷。

闹哄哄间,郑遵谦的父亲从杭州纳款降清回来,听说儿子要起兵跟清廷对着干,不由得冷汗直冒,跌跌撞撞跑来,跪倒在郑遵谦面前磕头大哭道:“你还是饶过老汉一命吧,你这么搞,一定会株连九族的!”泣劝郑遵谦不要同清朝作对。

郑遵谦不管不顾,绝裾而去。

基本在绍兴起事的同时,六月十二日,清廷所任命的宁波府知府朱之葵、宁波府同知孔闻语也险些被乡民逐杀。

与郑遵谦这类江湖豪客不同,在宁波带头起事的竟是六名书生,后世称为“六狂生”,他们是鄞县生员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茞、毛聚奎。

董志宁等人起事之初,曾遍谒在籍各乡绅,但众人仍在观望,反应冷淡。

闰六月初十日,宁波府知府朱之葵替清军运粮,中途遇阻返回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