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南渡三案(第2/3页)

听说是从北京来的太子,大家都激动万分,怀着复杂异常的心情前往观看。

这些人中,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大学士王铎。他曾担任东宫教官,做了太子长达三年的老师。

王铎对太子体貌特征的描述是:“大目方颡,高声宽颐,厚背首昂,行步庄,立度肃。”

此外,刘正宗、李景廉等人也都担任过东宫讲官,对太子的音容相貌、言行举止,也极其熟悉。

以刘正宗的话来说,太子相貌的最大特征就是“眉长于目”,不同常人,该“太子”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等见到“太子”,众人都惊诧莫名,王铎更是脱口而出,断喝道:“此假人假事,犁丘之鬼也,太子岂其然乎?”

为了在众人面前揭穿这个伪太子的真面目,王铎大剌剌地走到他的面前,问道:“汝识我不?”

少年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睛,哆哆嗦嗦地答道:“不也。”

王铎冷笑不已,又问:“讲书在何殿?”

侍班讲书之所是设在端敬殿,那少年却懵然无知,半天才挤出两个字:“文华。”

王铎不置可否,继续逼问:“几上位置何物?”案桌上放置的是讲读数目十个算子,该少年一头雾水,哪里得知?只是双眼迷离,眼内充满了求助之色,茫然四顾。

行了,什么也不用说了。

王铎当即昌言明告诸臣,说:“此人明明是假,此事确确可憾。”

刘正宗、李景廉等人也坦言不认识此人。

由是,锦衣卫不由分说,取大索将少年牢牢捆缚。

事已至此,少年只好垂涕长跪以求,哀号说:“小人实是假冒的冒牌货,不过为奸人所唆使玩弄,想通过假冒太子骗吃骗喝罢了。小人其实姓王,名之明,河北高阳人,父亲王纯,母亲徐氏,全是宵小奸邪引诱我做出这等欺诈之事来的。”

时任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的黄道周记载:“王之明,无知顽童,是前朝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因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就攀附上高鸿胪的奴仆穆虎到南京行骗,穆虎以为奇货可居,便一口咬定他是崇祯太子。廷臣审问当日,诸讲官侍从看他无一处与崇祯太子相似,对廷臣所问,王之明也全都茫然无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弘光帝不无遗憾地对众臣说:“朕痛惜先帝身殉社稷……”言出泪落,连拭不成语。良久,才续着往下说:“……朕今日在宫中静候众爱卿辨别真伪的结果,只希望望众爱卿通过认真辨别,给我汇报好消息,如果是真太子,便迎入大内,仍然奉为皇太子,谁知却不是。”慨伤久之。

照理说,真相已经大白了。但许多居心叵测、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不甘心此事就这样告终,他们四下散布流言,说王铎等人是在弘光操纵下故意以真为假,好让先帝的亲生子无缘帝位。

此言传出,朝野哗然。

个别不明真相的百姓激愤于“太子”入京而被囚禁,竟公开叫嚷要替太子出头“伸冤”。

“四镇”之一的黄得功也坐不住了,上疏说:“太子未必是假冒,主要是各官为逢迎皇上故意做出了违心判断。不知被安排去辨别真伪的人都有谁,又是谁最终定下假冒的结论。先帝的儿子,等同于陛下的儿子,绝不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丢下大狱,像这种不负责任混淆黑白的做法,将人臣大义置于何地!恐怕是在廷诸臣,阿谀奉承的人太多,抗颜正直的人太少。即使有人明白识认这是真太子,又有谁敢出头插嘴自取其祸!”

刘良佐也疏称:“恳求陛下能柔曲而成全两朝伦常,不要给天下及后世留下唾骂的口实。”

左良玉则警告说:“太子从北方而来,身上带有吴三桂所开的身份证明书,史可法明知太子是真却懦弱不敢说;这岂是大臣之道!满朝文武,只知道逢迎皇上,不惜大体。前些日子李自成祸乱北京,抓到了太子,还封赐太子为王,不忍心加害;怎么到了皇上这儿,同是朱明一家,就会反目成仇?明知太子是真,这样追究下去也不会存在什么隐情,却一定千方百计找借口以寻求诛杀,致使皇上、臣子成为忘恩负义的人,从而普天同怨。皇上只与二三奸臣保守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只有爱护自己的亲人才能爱护百姓,愿皇上深思自省。”

湖广巡抚何腾蛟则疏称:“太子到了南京,是什么人最先向皇上报告的?是什么人最先发现的?既然已经召到了南京,马士英凭什么独自一个人就断定是假冒的?既然说是王昺的侄孙,是什么人检举的?内官公侯中有很多从北京回来的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出面确认,而泛泛地说所有一切都是其人自供?高梦箕前后的两道奏疏,为什么不散发抄传?圣上的旨意越多,事情就越描越黑,此事关系到天下万世是非,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