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动脑的习惯(第3/3页)

不过很快,李世民就从冶炼作坊走了出来,面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要知道,唐初武风盛行,可没有像宋明时期那样独尊儒术,通过马赛的一席话,李世民已经在考虑工人地位的问题了,他现在受世家大族肘制,是因为世家大族垄断了知识,垄断了读书人,可大唐真的需要哪些被他们垄断的知识吗?

未必,能够让大唐百姓吃饱穿暖,能够让大唐军力强横,生产效率提高的知识或许还更加重要,自己为何不大量起用懂这些知识的人为官,来打破世家对朝政的把持呢?

有这个想法,李世民要考虑的就是做到这个想法需要怎么做了,萧瑀曾经说过,士人对任何其它阶级的人为官都会持反对态度,转变士人的看法,是关键。

经过许久的思考之后,李世民对大唐还未恢复的科举制度又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或许是受到了幸福村氛围的影响,他开始更加的喜欢动脑琢磨如何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想要转变士人对其它阶级的歧视太不容易了,那为何不开辟出一条让普通人成为士人的通道?

科举制度应该改一改,应该分门别科,任何一科,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就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考核,获得士人身份,当然,儒学子弟得给他们一些特权,大不了把核心议政的几个宰相位置专门留给他们,而考工科入仕的人,只能做工部一系的官员。

这个想法一萌生之后,就在李世民的脑海里一发不可收拾,历史上,就是李世民就是完善科举的鼻祖,他将科举分为秀才,明经,俊士,秀士,明法,明字,明算,明医等五十多个科目,但由于很多科目不为重视,后来逐渐废除,不过,现在却不一样了,想通的了专业人才要用在专业事情上这一点的李世民,一定会把自己构想出来的制度坚定的执行下去。

他不会蠢到用一个不懂制造工艺的儒生去管工部,不会蠢到用一个不懂刑名律法的儒生去管刑部,当然,还有更多像幸福村搞出来的专业知识,都需要懂得这些方面专业知识的人为官,才能真正管理的过来。

所以,这一天,他找了几位肱骨大臣来商议了老半天,集思广益之后,一套更加完整齐备的科举制度逐渐成形,当然,目前这套制度只是在考虑设计方面,真正在全国执行,还得他等解决了内忧外患,让国家安定下来再说,他从来不是一个急躁的人,谋定而后动才是他经营出贞观盛世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