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我要回中原(第2/3页)

前面提到过,李璟在日,韩熙载备受排挤,只能靠着喝酒饮宴,躲避是非。

不过当大周南下,南唐惨败之后,他决定赌一把,支持李弘冀当太子。韩熙载赌赢了,李弘冀不但当上了太子,还顺势夺取了皇位,成了江南半壁的主宰。

按理说,韩熙载这个从龙功臣,应该能拿到想要的一切,有了施展的舞台,可以实现胸中抱负了!

可韩熙载悲哀的发现,李弘冀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雄主,更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空有满腹学识,却没有人赏识,这才是韩熙载的悲哀!

他重新回到了以前的生活,饮宴欢歌,声色犬马,看起来远离俗务,超然物外,实则内心苦得没法说!

在韩熙载的案头,放着一份他早就写好的奏疏,却不知道如何递上去。

这份奏疏,是韩熙载治国理念的总说。

他对李弘冀明确指出——在当下,国库的主要收入是田赋,朝廷惟有将田赋把握在手,才谈到整理财政,继而谈到富国强兵,同大周抗衡,保守江南,进而逐鹿中原。

然而自先帝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以成兼并之私。结果造成了可怕的情况:私家曰富,公室曰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韩熙载不但看出了问题,也提出了方案:臣窃以为贿政之弊易治也,姑息之弊难治也。何也?政之贿,惟惩贪而已,至于姑息之政,依法为私,割上为己,据臣所知,豪家田占天下七成,又不以时纳。黎庶以三成之田,奉文武、禄宗室、饷边军、供国用,民焉能不疲?国焉能不贫?!

今明天子垂拱而御,诸贤臣倾力相辅。假令仲尼为相,由、求佐之,恐亦无以逾此矣。所以刷新政治,壮根本之图,设安攘之策,倡节俭之风,兴礼义之教,正在此时。

臣也不才,斗胆奏请整理天下田赋。其首重约己敦素、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所以救贿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通欠,严治侵渔揽纳之歼,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损则下益,私门闭则公室强。故惩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负者所以足国也。则官民两足,上下俱益!

……

韩熙载认为江南的兼并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要想真正强国,就必须抑制兼并,清理历年的积欠,充实国库。对那些侵占田地,拖欠税赋的大户,要严惩不贷,绝不手软。

说起来讽刺,这是李弘冀刚刚登基称帝,韩熙载就提出来的治国方略,当时他是信心十足,觉得皇帝陛下一定会同意的。

可韩熙载哪里料想,他被泼了一盆冷水,李弘冀根本没有兴趣。

相比抑制兼并,他更喜欢对外用兵,欺负吴越,染指荆湖,把得来的钱财,用来募兵,造船,增强军力。

韩熙载觉得,虽然练兵很重要,但是国之根本还在于民,如果老百姓民不聊生,纵然拥有百万雄兵,最后也难免败亡的命运。

他还举出了楚霸王的例子。

项羽打了一辈子胜仗,所向无敌,就因为败了一次,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性命。汉高祖数次战败,损兵折将,可每一次打败仗都能迅速恢复过来,并且集中更多的人马,重新逐鹿天下。

项羽败就败在了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坚实的基础。

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的士人百姓南迁,江南人口繁衍生息,已经超过了中原,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又严重。

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南唐就像楚霸王一样,随时有败亡倾覆的危险!

他的这番见解,堪称肺腑之言,可等来等去,李弘冀一直留中不发,足足过了半个月,皇帝突然降旨,把他从吏部侍郎调为兵部侍郎。

虽然是平调,但是吏部和兵部的权柄完全不一样。

李弘冀的意思太明白了,他不喜欢韩熙载的主张!

被当头棒喝,韩熙载选择了沉默闭嘴。

可渐渐地,他没法沉默了!

因为他的主张被中原的皇帝给采用了,而且更加彻底。他只说抑制兼并,打击豪强,而柴荣推行的新法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清丈田亩,均分土地,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每一项,都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做这些事情,要跟全天下的士绅做对,大周的天子,你哪来的魄力啊?

没人的时候,韩熙载对着苍天,发出如是疑问!

他很嫉妒李谷,嫉妒到发疯!

我要是能在大周天子的手下,保证比你做得更好!

瞧瞧吧,你还畏手畏脚,不敢全力施为,对士人总是纵容退让……你可知道,我多希望南唐的天子,能支持我,给我这个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