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7章 吃瓜(第2/3页)

虽然十年下来,随着豫章郡日子变好,将吏们的抱怨少了,但他们对朝廷的信任,已无过去那么牢固。

类似的事,在整个江南地区,乃至于塞北新秦中,反复发生过多次,虽然朝廷也迁了永久性居民过去,但第一批戍守的兵卒,却是被强行留下的。

随着疆域越来越大,轮流戍守的经济代价的巨大的,还是永久驻扎划算,边疆需要人才啊……

但高层却忘了一点,那群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兵卒小民,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安土重迁,并无保卫祖国边疆的觉悟。

曾经,商鞅徙木立信,树立了秦国的政府公信。随着一百年的军功授爵,所有秦人都认定,大秦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可现在,随着一次次瓜代无期,戍卒役夫对朝廷的信任,渐渐动摇,最终耗尽。

历史上,秦末中原大乱,实力不俗的南方军团被赵佗一煽动,直接断了与母邦的联系,拒不返回,恐怕就是出于对政府的失望。

而眼下,为朝廷食言坏律买单的,就是前线的将军们了。

赵佗那边还算处置得当,军中没怎么闹事,但贾和没意识到这点,秦军士卒,因久不得归愤懑不已,这份怨恨,聚集到贾和身上,说白了,他的死,不过是在为朝廷失信顶缸。

陆贾道:“今君侯虽杀贾和泄三军之怨,但若不加更易,过不了太久,都等不到明年瓜熟蒂落时,那位新上任的辛将军,甚至是昌南侯你,也会遭到士卒怨恨所指啊!到那时,下吏唯恐,军中会有连称、管至父之事!”

“大胆!谁敢如此?”利仓动怒,欲拔剑。

黑夫止住了他,看向陆贾:

“你是来替你的乡党、同袍们说情?想让我放他们回家?”

陆贾下拜:“下吏也是在为君侯考虑,昔日,子贡向孔子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若必不得已而去,要去掉一项呢?”

“孔子曰:去兵。”

“子贡又问:若必不得已,要去掉两样呢?”

“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然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军无信,能立焉?能战焉?还望君侯三思!”

引经据典,层层递进,不愧是历史上的名嘴。

黑夫负手称赞:“好口才,不过,士卒归与不归,此乃朝廷之令,我纵然是大将军,也无从更易。”

秦始皇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平百越,三军将士均不得返国。当然,黑夫猜测,就算平了百越,这数十万人,很大可能也永远回不了故乡了,他们多是秦始皇想要消灭的楚籍兵民,是这个国家的“毒”,自然要输送到外面,祸害越人去了……

朝廷、兵民,各有各的理由,夹在中间难做人的,就是将军了。

黑夫低头看看案几上剩下的瓜皮,笑道:

“这瓜,真不好吃啊。”

……

“陆生回来了!”

“怎么样?昌南侯怎么说?”

半个时辰后,陆贾回到了营中,占军中人数最多的淮南兵便都围了过来,询问纷纷。

他们都知道,是陆贾拜见大将军,言贾和苛待楚籍士卒,隐瞒战损的事,才促成那场痛快的斩首。

眼下,陆贾俨然成了楚籍兵民的代表,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替他们向黑夫请愿,诉说士卒思乡之情。

陆贾被围在其中,只能请利仓和同来的官吏约束秩序,向他们宣布大将军的话。

“昌南侯说,他知士卒思乡之苦,他也想家,但为将者,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

“如今百越未平,兵戎未休,故将军不能将汝等直接放归。”

此言刚末,士卒们顿时鼓噪起来:

“说白了还是不肯放吾等!”

“他与那贾和并无两样啊!”

抱怨声不绝于耳,陆贾只好让他们肃静,才提高了音量。

“不得胡言!昌南侯爱兵如子,因朝廷严令,不能纵士卒归乡。但他说了,不会让士卒再越过三关,与越人交战。入冬后,便有新卒来轮换汝等,让服役满两年的人,离开此地,先去衡山、南郡的营地休整、屯田,一旦南方征平,汝等便可就近回家!”

“有人来轮换?”

“我家就在衡山郡边上!”

“总算能离这鬼地方了!”

这是意外之喜,先前的失望化作喜悦,士卒之怨,思乡是根源,但南方暑热辛苦,也是他们恨不得立刻离开的原因。

眼下虽不得归乡,但最起码,得到了将军承诺,或去南郡,或去衡山,离家乡近了一步,且气候舒适,比在这饱受病痛折磨,深入险阻与越人死斗强多了。

士卒们惊喜不已,欢呼阵阵,终于,在一次次瓜熟失期后,盼来了一丝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