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嬴政亲政(第6/11页)

这个人就是李牧。

据说李牧也是嬴姓,算起来与秦王室的祖先还是很有瓜葛的。也许一千年前,他们还是一家人。可现在他们是敌人。

李牧此前一直在赵国军界任职,按说这样一个历史牛人,早该出名才对。他没有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一直在赵国的北部边境那里站岗放哨,任务是抗击匈奴的入侵。秦嬴跟匈奴似乎是天生的敌人。早在秦国创业之时,最先跟他们死磕的就是匈奴的祖先。现在赵国这支秦嬴的后裔,虽然从秦嬴分离出去,却仍然没有摆脱与匈奴打交道的宿命。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匈奴是一个很难缠的部落。

李牧就是长期跟这样的部落交手。如果没有点水平,能跟匈奴玩到现在吗?

当时赵国在忙着跟秦国打来打去,国家几次差点被灭了,高层根本无力去管北部的事务。于是,李牧就成为赵国北部边防的最高领导人,手中的权力很大,不光人事任免权,连税收权力也由他掌管。

这哥们儿对士兵们很好,每天都杀几头牛来给大家吃,让大家的生活过得很不错。而且他让部队都必须会射箭骑马(当时大家打仗基本还是用兵车),看好烽火台,还不断地派侦察兵四处深入匈奴境内把对方的情况摸清楚。

他对大家说,如果匈奴人入侵,我军就立刻带着人马、牛羊以及其他物资,全部退入营垒中死守。谁敢抓他们的俘虏,我就杀死谁。

匈奴人听李牧有这么一条训示,都笑了。他们频频入侵,每次赵国的军队都点起烽火,然后紧急带着所有的东西躲进营垒。这么坚持了几年,双方都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李牧这样做,实在是太保守了。堂堂大赵帝国的大兵,怎么怕匈奴怕到这个样子?才看到人家出动就躲着头都不敢抬。

最后连赵王都派人过去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把。说你也太胆小了。

哪知,胆小的李牧面对赵王的批评却一点儿不胆小了,你骂吧,我就是不听。继续胆小政策不动摇。

赵王一看,就生气起来,立马把他换掉。新任的将领一到任,立刻修改李牧的部署,下令向匈奴进攻。结果损失惨重。匈奴连胜了几场,觉得赵国也不过尔尔——就这个战斗力,难怪被秦国打得屁滚尿流。于是,更加放肆地骚扰赵国的边境,让赵国很痛苦。

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场。

李牧这时也很生气,就说:“我病了。不能见使者。”

但赵王执意要请他出来。

李牧就提出了他复出的条件: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必须让我继续胆小政策,否则,你杀了我,我也不复出。

赵王同意。

李牧又来了,继续执行那个人人骂的政策。

匈奴人更以为李牧怕他们怕得要命,因此越来越嚣张。

而那些天天吃着牛肉的士兵却认为,自己天天好吃好喝,却不能出去打仗,太对不起吃下去的牛肉了,个个希望出去跟匈奴人决一死战。

李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眼看敌人越来越无视自己,而自己的子弟兵越来越仇恨敌人,这就是打胜仗的根本保证。

李牧那双眼睛突然光芒万丈,精选了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以及获过一百金奖赏的军中勇士五万人,外加能拉硬弓的十万士兵,全部动员起来,再次进行作战训练,提高作战的协调能力。而且还组织让大家去放牧,让匈奴人看到边界的田野全是赵国人在放牧啊。要是能拿下,收获会很可观的。

匈奴边防军一看,就不断地出来抢夺。

李牧带着部队去抵抗,假装都打不过匈奴,制造了多次惨败的假象。

匈奴的单于接到这个情报后,觉得太有价值了,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大军前来侵犯。

李牧立刻设阵以待,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对单于进行包抄,果然大破匈奴,一战斩杀匈奴十多万人,并顺便灭掉了代以北的胡族——褴,再攻破东胡,迫使林胡部族彻底归顺。那个想大有斩获的单于带着残部拼命跑路,从此十多年不敢再来制造事端。

北部边境没有事了,李牧终于被调出来。

赵王叫李牧带着部队去进攻燕国。李牧果然不负厚望,拿下了武遂和方城,开始了作为赵国牛人的历程。

赵王任李牧为相,让他出使秦国。这哥们儿的外交手段也不错,硬是跟秦国达成了一个协议,把在秦国当人质的太子带了回来。

嬴政亲政

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冲突,但仍然出现了一件大事。

首先,秦国在七月间突然暴发大规模的蝗灾和疫情。这对秦国的打击是很重大的。蝗灾严重,军粮就告急,疫情严重就更不用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