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邯郸之败(第6/8页)

这哥们儿后来很得李白的赞赏。李白的那首《侠客行》写的就是他和朱亥: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魏无忌和朱亥到了邺城,见过晋鄙,拿出兵符让晋鄙合上。晋鄙一合,果然是原装产品,不是山寨。可是晋鄙仍然不愿意,说:“魏王反复交代过,就让部队停在这里,不能前进一步了。现在公子就一个人前来要换掉我,好像不正常吧?”

他很想再跟魏无忌对话下去。哪知,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他最后的声音。因为朱亥早已举起袖中那把四十斤的大锤朝他那颗已满是白发的脑袋猛击过去。结果是他的脑袋碰不过铁锤,直接开花,脑浆洒了一地。

魏无忌就这样暴力夺权,把兵权拿到手上,然后向军中下令: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归养。

最后还剩下八万部队,向邯郸冲杀过去。

这时,秦国大军仍然在邯郸城外,努力大战,但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秦国高层集体郁闷,个个急躁得连自杀的想法都有了。

只有白起很淡定,他对大家说:“大王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我说的向来没有错啊。”

这话其实是很对的,可秦昭襄王听到了,就觉得很不顺耳,这不是风凉话是什么?秦昭襄王本来就已很生气,这时更是愤怒得要命,下令,一定要白起挂帅去攻打邯郸。

白起说:“现在我‘病笃’,不能去。”病笃是什么意思?就是病到了医院下病危通知书的地步了。

白起之死

白起作为战国时代最牛的军事家之一,在与六国的争战当中,运筹帷幄,每料必中,打东打西,从不失手,但这次他失算了。

他的失算就在于他对邯郸之战算得太精确,而对秦昭襄王和范雎的认识偏差太大。他在秦昭襄王下令伐赵时,就预料到会遭到赵国的拼死抵抗,同时各国的部队也会拼命前来夹击,秦国在此战中必遭惨败。但他却没有想到秦昭襄王和范雎的心胸会有这么狭窄。

他比谁都知道,他在长平坑掉四十五万赵卒的后果,就是使赵国人对他以及对秦国人的仇恨将是刻骨铭心的,这个仇恨如果转化为力量,那将是不可战胜的。如果由他来当那个统帅,这个仇恨就会被乘以N倍。所以他是万万不能挂上伐赵之帅的。

而秦昭襄王和范雎却天真地认为,现在秦国士兵、军用物资都比赵国充足,这一仗没有不赢的道理。但作为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白起知道,战场有时不是这么简单的加减法——历史已经多次证明,不是人多势众就能打胜仗的。

他认为此时伐赵时机不成熟,所以他坚决拒绝。他不想让秦国的力量这样削弱下去,更不想让自己当一个败将。人还是要面子的,尤其像他这样的牛人。所以他百般推托。他天真地以为,他为秦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掠夺了韩、赵、魏、楚大片土地,不但打出了秦国的威风,更打出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别的国家每打一场战斗,都需要疗伤很久,而他却越打秦国越强大。因此,他以为秦王虽然恨他不出征,但不会把他怎么样。

哪知,现在秦昭襄王已经把一切的不满全发泄在他的身上,再加上范雎在一边添油加醋,为秦昭襄王的愤怒火上浇油,使得秦昭襄王更加坚定地认为,如果你白起去打,我们哪能有不赢的道理。可你就是不愿去帮我打胜仗。你现在还在看我的笑话。我已经败得这么惨了,你居然还在等下一个笑话。请问,我还有多少个笑话可以让你继续看下去?

于是,他不再管白起的病了。你病了也不放过你。你既然不能当将军,那你就去当士兵吧。他下了一道命令: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从此白起不能再称武安君了,他唯一的身份就是秦国的一个下等兵,和平时期,拿着长戟站在军营那里站岗放哨,打仗时得服从一个伍长的指挥去冲锋陷阵。

一代战神,就此没落。

但这仍然不是白起最后的下场。

公元前257年的十二月,秦昭襄王再发士兵准备投入邯郸前线。这些后备力量都驻扎在汾城边上。本来白起也在被征之列。但他因为身上有病(到了这个时候,他没有病也得有病了),所以没有跟着去。这时,多国联军已经陆续开到,直接向王发动进攻。王被打了个灰头土脸,而且是几连败,秦军陷入极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