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范雎入秦(第3/10页)

他的原话是:“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也就是成语“抱薪救火”的由来。

魏王当时也觉得苏代的话说得很精彩,也很有道理,可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长叹一声,“苏代同志的话很正确。可是现实实在太残酷了,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啊。”

苏代又举了个例子。下棋时大家之所以重视“枭子”,是因为这个棋子方便时可以吃子,不便时可以停止。现在大王使用智谋,为什么还不如下棋用“枭子”那样灵活呢?

魏王说,灵活说起来很容易,可现在怎么灵活?我决定不灵活了。于是,大笔一挥,把南阳送给了秦国。

黄歇使秦

秦国通过几场战争,把韩国和魏国都打得趴在地上,不敢再有什么声音,甘愿成为秦国的跟班。

秦国觉得光要这两个国家的土地,还不够爽,于是就请两个国家都派出军队,一起去打楚国。说打完楚国,咱们利益均沾。

其实你就是打死韩魏两国的领导人,他们也不会相信秦国这个利益均沾的话,但你不能提出一点儿反对意见。他叫你出兵,你就得出兵,你要是不出兵,他就向你出兵。

三国马上组强成立多国部队,准备向楚国开战。

楚国也一直怕秦国拿他们开刀。按以往的经验,打完那韩赵魏之后,秦国肯定又要来找他们的麻烦,所以已经派黄歇出访秦国。

黄歇是谁,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战国四公子大家是知道的。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春申君就是黄歇。

黄歇一到秦国,看到秦国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伐楚动员,就知道如果秦、魏、韩三国真的去攻打楚国,楚国肯定是挡不住的。他连夜想了个办法,然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直接交给了秦国最高层。

如果你以为,他会以楚国贵族的身份给目前秦国的当权者魏冉写信,说“你也是楚国人,楚国是你的家乡啊,请你念在家乡的分上,不要去攻打楚国”这类的话,那你是大错特错了。这些话,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是说不通的。

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亲情来衡量的,而是用“利益”两个字。只要有利可图,别的都免谈。所以,国家之间的谈判,都围绕“利益”两个字争吵。

黄歇这封信同样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当然,他是为楚国的利益而长篇大论的,但在这个长篇大论中,他只强调秦国的利益,一点儿没有谈到楚国的利益,好像他不是楚国的人而是秦国最忠实的公民一样,摆了一大堆道理,说秦国现在只把心思放在楚那里,好像楚国不完蛋,秦国就不安宁,务必要把楚国搞定。可是秦国不要忘记了一件事,就是楚国一玩完,韩国和魏国一定会跟着强大起来。所以,秦国只能以楚国为自己的友好邻邦,当自己的外援国,而其他的国家都是秦国的敌人。现在秦国相信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跟秦国并没有世代友好的传统,而只有不断流血冲突的事件。打开秦与这两国关系的历史,哪一页不是血迹斑斑、血雨腥风的?这两个国家的公民,父子兄弟接连死在秦国刀兵之下的,已经近十代了。难道这样的国家能甘愿做秦国的友好国家吗?可以说,只要此两国不亡,就会成为秦国的死对头。秦国现在相信他们,结果就会像当年吴国相信越国一样。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秦国进兵楚国,该从哪个地方进兵呢?难道秦国会向韩魏这两个世仇借道?那样做,韩魏现在肯定会举双手赞同。可是,你能保证他们日后不抄秦军的后路?当然,如果秦国不借道韩魏,也是可以打楚国的。但也只能进攻随水之西那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不毛之地啊。进攻那样的地方有用吗?发动了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只拿到一个不毛之地,这也太不合算了吧?更要命的是,如果当秦国和楚国正打得难分难解之时,其他几个国家看到机会来了,同时出手争抢红利。齐国会抢占楚国最富裕的地方,魏国也会抢到一大片土地。这样的结果是,秦楚两国同时弱化,而齐魏两国同时强大起来。

请问,秦国现在需要这样的结果吗?

当然不需要。

秦国高层把黄歇的这封长信念了几遍,研究来研究去,觉得还真有道理。全面进攻楚国,真的不会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会陷进一个长期战争的泥潭,对秦国对楚国都不是有利的。于是,秦国向黄歇表示,秦国不打楚国了,并跟楚国签订了一个友好条约。

黄歇的这封信,从短期效应看,是救了楚,但从长期效应看,是成就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