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个秦嬴的崛起(第8/16页)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压在他头上的另一块石头这时也自动搬走。

这块石头就是荀跞同志。

在赵鞅捷报频传的时候,荀跞同志寿终正寝,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

于是,赵鞅荣登晋国正卿,成为头号执政大臣,完成了赵氏的伟大复兴。

黄池之会

赵鞅执政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93年,又搞了一次足以引人眼球的事件——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向周王朝进军。

理由实在不怎么靠谱:一个小诸侯国刘国跟晋国的范氏长期保持着婚姻传统,现在范氏给他搞定,但刘子还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看不顺眼,得扁刘子一把。而刘子的保护伞就是周王朝。所以,直接就向周王朝进军。

周王室一看,连严正抗议都不敢,就把那个苌弘杀了,说刘国对不起晋国的事,都是这个家伙教唆的,现在把他杀了,你老人家可以退兵了吧?

赵鞅威胁了一把天下共主,觉得真的很爽。共主虽然只是一块招牌,但也不能太过份。于是,表扬了一下周王室,然后退兵。

赵鞅深刻地知道,用心打造国际形象,让外表看起来很牛还不够,真正让自己牛哄哄的,还是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没有了大晋国综合实力的支撑,你的地位就等于零。

赵鞅现在虽然是晋国的权贵,是说话算话的人物,但并不说明他的面前已经没有反对派。这个反对势力仍然是中行氏和范氏。

历史告诉大家,只要某个势力没有肃清,那么,这个势力总会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他们赵家就是这样过来的。

赵鞅再次向朝歌进军。

荀寅知道,朝歌已经守不住了,就拼命突围出去,一路狂奔到邯郸躲了起来。士吉射仍然死守朝歌。赵鞅不断地围攻。

士吉射只得又向齐国求救:老大再不出手,我就完了。

齐景公觉得脸面挂不住了,只得又派陈乞、弦施、卫国的宁跪救援士吉射。

赵鞅看到敌军势力很大,要是硬碰,肯定要玩很长时间,于是就来个避实击虚,突然撤出朝歌,直接向邯郸杀去。

邯郸的赵氏想不到赵鞅会来这一手,来不及招架,只得举起白旗:我们投降了可以吧?

荀寅看到邯郸老大举着白旗出城,急忙夺路而逃,狂奔到鲜虞才才停止脚步。邯郸赵氏的挑头人赵稷则跑到监地。

这时,齐国的那个国夏也出兵晋国,乘机拿下邢地、任地、栾地、锜地、逆锜、阴人、盂地、壶口,会合鲜虞,把荀寅送到柏人邑。

赵鞅对齐国恨得要命,但他恨完之后,又冷静下来。他知道,经过这段时间的战斗,部队已经累了,如果立即跟齐国决战,结果会很不乐观。为了让部队好好休整。于是,他忍了,站在一边咬牙切齿地看着国夏在晋国的土地上嚣张地杀来杀去。

冬天终于过去。

公元前490年,国夏带着部队牛哄哄地去向宋国大打出手。赵鞅乘此机会,突然出兵,把卫国猛扁一顿。而这时,那个齐景公死了。

齐景公是姜齐最后一位还算是有作为的老大。他一死,姜太公的事业到此基本结束。赵鞅外在的强敌就此消失。

赵鞅放心地向柏人冲过去,高声大叫要拿下荀寅的人头。

荀寅和士吉射知道他们大势真的已去,逃到齐国寻求政治避难。

至此,经过八年的折腾,晋国内乱终于平息,中行氏和范氏二卿的势力被彻底剿灭,韩赵魏三家在晋国的势力如日中天,谁也动不了。

内乱平息,赵鞅又把目光投向外交。

由于雄心勃勃的齐景公死去,原来以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立马出现松动。那个宋国又受了国夏的攻打,立即抓住时机,重新站队,转变立场,全面倒向晋国。

齐国的麻烦更多。

你还记得吴国吧?此时,他们灭楚之后,一直牛气哄哄,现在仍然保持嚣张的良好状态。觉得齐国已经到让他们随便欺负的时候了,于是派部队向齐国发动侵略战争。

恨齐国恨得要命的赵鞅一看,立刻觉得向齐国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也很缺德地下令部队也向齐国的领土开过去,与吴国一起夹击齐国,让齐国也尝一尝被人趁火打劫的味道。齐国的国内又出现了乱子,几个大臣你打我,我打你,搞得不亦乐乎。赵鞅在齐国境内疯狂了一顿,觉得爽歪歪了,这才宣布胜利班师。

赵鞅原本以为,教训了一把齐国,晋国的霸主之位就绝对稳固了。哪知,这是一个牛人丛生的年代,这个牛人死了,千万个牛人又站了起来。

赵鞅刚刚松完一口气,突然发现,他又必须面对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这个敌人就是吴国。

在赵鞅痛扁齐国,信心满满时,吴国的势力也很猛地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