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成一锅粥(第2/8页)

韩厥成为中军将。这哥们儿是赵盾的死党,他一上台,就大力提拔赵武。从此,韩赵两家联合在晋国的政坛上轮流执政几十年。

晋国多年来的内部问题,就这样给一个十五岁的小屁孩老大搞定了。说起来,很多人不信,但事实就是这样。

大家知道,现在这个天下虽然很乱,乱得让你越看越眼花,其实乱来乱去,也只是晋、秦、楚这三个大国在唱主角,其他的都是看谁强大就跟谁,算起来也是个变相的“三国演义”。当然,其他诸侯都可以当观众,看谁强就倒向谁,几乎执行的都是骑墙政策。

别的诸侯可以骑墙,但这个墙三个大国却不能骑。他们只有睁着雪亮的眼睛,看看对方,如果抓到机会,马上就猛打过去,占得多少便宜算多少。

楚共王在前一次跟晋国的较量中,吃了个亏,早就想再赚回来。但他知道,晋厉公不好惹,晋国的那几个公族也很强悍,如果再去惹,也只能再次吃亏。然而,晋国内乱的规模却越闹越大,最后闹得死了几个高层,晋厉公被灭。现在是个小屁孩上来,整个晋国高层正处于权力重新大洗牌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楚国的机会啊。

他正准备把大军带上,再打过去。直到听说晋悼公的这些故事后,这才像栾书一样,马上意识到这个小屁孩不简单。晋国居然在他的手里顺利完成权力交接,进入国秦民安的大好阶段。

楚共王认为,晋国打不得,但宋国还是可以玩一下的。如果把宋国的那块地皮和人口拿到手上,楚国的势力也增加不少。否则,只坐在这里等晋国越来越强大,那跟等死还有什么差别?他那时天真地认为,宋国历来是晋国的跟班,这么多年来高举晋国的伟大旗帜一点儿地皮不累,如果以前去打宋国,晋国肯定会过来救。现在晋悼公刚即位,忙于人事调整,一定顾不上宋国。所以,打宋国没有错。

楚共王这时仍然忘记不了郑国。楚国跟晋国一样,根据对郑国的传统了解,想搞麻烦事,最好找郑国。于是他跟郑成公说:“你离宋国近,先出兵过去,我马上带楚国的部队杀上去。这次一定要搞定宋国。”

郑国这些年来很老实。他们老实的原因是因为晋楚两国都没有什么动作。这次得到楚国的命令,郑国立马就活跃起来。

公元前573年,即晋悼公元年,也是秦景公四年,郑国在六月天向宋国采取军事行动,大军一直开到曹门。这时,楚国的部队也开了过来跟他们胜利会师。这次他们下决心把宋国彻底搞定,然后大规模分赃,所以会师之后,立即分兵两路,一路由楚共王和郑成公带领,迅速拿下了朝郏;一路由楚子辛、郑皇辰两人带着,也顺利攻下幽丘,百分之百地首战告捷。

楚郑宣布揭幕战打赢之后,又把两路部队合成一支,去进攻彭城,也顺利拿下了。这次楚共王还带了一批以鱼石为首的宋国汉奸(其实应该是宋奸)集团过来。这些汉奸集团天天大叫“我胡汉三回来了。”楚共王很聪明,他把彭城交给鱼石他们看守,让他们天天在这里飞扬跋扈。

宋国级别很高,但国土面积太小,综合国力很单薄,如果认真打起来,也只能跟郑国一个档次,现在加上一个楚国,除了叫苦之外,不能再发出别的声音了。他们知道,如果仅靠他们的力量,他们叫苦的声音再怎么响彻云霄,最后也必死无疑。因此,他们必须向晋国求救——我们高举你们伟大旗帜不动摇了这么多年,你们再不来救,那你们也不用当这个霸主了。

宋国虽然很弱很小,但他们还是很积极地跟楚国死磕。他们在彭城失守之后,也派老佐和华喜带着部队去反攻彭城要把那帮天天叫嚷“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鱼石收拾掉。鱼石虽然口头上十分牛哄哄的,其实他们的手下只有三百兵车,战斗力远远不如他们的嚣张度。

如果不出现什么外,宋国光复一下这个彭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战斗才打响,敌人还没有死几个,那个华喜太过勇猛了,身先士卒,才打了一仗,就挂掉了,弄得本来士兵人数就不多的宋军更低调了,最后居然没有拿下彭城。

楚国想不到宋国居然还敢来个防守反击——如果彭城又回宋国人民的怀抱,他们打这一战除了花得点儿新闻效应之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因此,又派子重带着部队去救彭城。

这时,华元撒着脚丫子拼命狂奔,去向晋国求救。

晋国的首席大臣目前是韩厥同志。

很多人这时的思维都还停留在老一套上,认为咱们的领导人才刚刚选上来,年纪又轻,连办公环境都还没有熟悉,还是先让自己站稳,暂时不此闲事吧。

可韩厥不同意,这家伙虽然是跟赵盾干革命出身的,现在年纪已经很老了,但思维系统还没有老化。他那双老眼仍然死盯着霸主这个位子——虽然现在晋国又到处可以摆霸主架子,其实很多诸侯还是采取围观的态度,对他们的热情程度并不高,如果现在不管宋国的死活,他们的这个霸主架子就会彻底垮掉,到时重新树立就难了,因此马上就站出来说:“呵呵,咱们正愁没有机会表现一下。现在楚国终于给我们创造一次大好的表现机会了。咱们的舞台就在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