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67页)

大家知道,那次西行对杨广来说,算是人生的一个巅峰了,西域各国,只要杨广派人去,没有不买账的,如今处罗可汗却硬生生的打了他的脸,对于要面子的杨广来说,这如何能忍?杨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然,杨广一时也没办法治住这位处罗可汗,只能等待机会了。

大业七年,西突厥的一个叫射匮的酋长来隋朝求亲。这位射匮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跟隋朝对抗了一辈子的达头可汗的孙子。这是个好机会,当年长孙晟就是借着染干求亲的机会,离间了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最终让突利可汗变成了启民可汗,成为了隋朝的一颗棋子。如今长孙晟已死,负责外交的是裴矩,他决定依样画葫芦,表示:“处罗不朝,恃强大耳。臣请以计弱之,分裂其国,即易制也。射匮者,都六之子,达头之孙,世为可汗,君临西面,今闻其失职,附属处罗,故遣使来以结援耳,愿厚礼其使,拜为大可汗,则突厥势分,两从我矣。”

裴矩继承了长孙晟的突厥政策,表示要搞分化,杨广表示同意。于是,杨广就让裴矩去驿馆,跟射匮的使者好好谈谈,言明利害。不久后,杨广又亲自接见了射匮使者,表示,西突厥的这些人里,我就看着你们射匮还成,处罗那小子不服管,老子看他不爽很久了。你放心,只要射匮诚心向善,我亏不了你们,我一定立他为大可汗,帮他出兵讨平了处罗,然后再把公主嫁给他。然后,杨广又赐给了使者一枚桃竹白羽箭,表示事不宜迟,要早做计较。

那位使者然后就屁颠屁颠的拿着那枚箭回去了,估计还想着不枉此行呢。结果,半路上经过处罗可汗的营帐,处罗可汗一看那枚箭不错,挺漂亮,就想据为己有,还是使者撒了个谎,这才把箭顺利带了回去。射匮听到使者不辱使命,成功归来,还听说隋朝有合作意向,顿时就爽了,也不等隋朝出兵,自己就偷袭了处罗可汗。处罗可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状况极为惨淡——大败,抛妻弃子,率领左右数千骑东走,还在半道被伏击,最后寄寓高昌,东保时罗漫山。

高昌王鞠伯雅当然早就归附了隋朝,于是就把处罗可汗亡归高昌的消息通报了隋朝。于是,杨广派裴矩和处罗可汗母亲的亲信亲往玉门关迎接,谕其入朝。这下处罗可汗是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了,没辙。

十二月上旬,处罗前往临朔宫朝见,杨广很高兴,好好的接待了他。在喝酒的时候,处罗可汗跪下请罪,说自己投降的太晚了。杨广自是宽言抚慰,而后“备设天下珍膳,盛陈女乐”,而且“罗绮丝竹,眩曜耳目”,面对着这样的接待,处罗可汗是何反应呢?《资治通鉴》用了六个字——终有怏怏之色。

这就是处罗可汗“有骨气”的下场,他不愿朝见,到最后,却亡国失众,不得不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时,一切的所谓骨气,到最后只能沦为自取其辱。

启民可汗显然是个明智的君王,只要他愿意,他也可以像处罗可汗一样那么有骨气,但是,他明白,在强大的隋朝面前,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的突厥使他不具备“有骨气”的资本,因此,他只能选择隐忍,选择忍辱负重,选择卧薪尝胆,选择等待机会。启民可汗活得不够长,在机会还没有到来时,他就已经死了,但是,他的隐忍为他的儿子咄吉,也就是始毕可汗,创造了机会。

到了始毕可汗继承汗位的时候,东突厥已经在启民可汗的苦心经营下恢复了些元气;此时,负责外交的裴矩也看出些苗头了,于是就想用老办法——分化。

裴矩当时是想这么办,想效仿当年长孙晟分化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的办法,将宗室女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借此离间兄弟关系,然后隋朝从中取便。但是,裴矩失败了,而且是严重失败,这位叱吉设是个乖乖儿,忠厚老实,根本不敢跟哥哥对着来,裴矩的失败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惹怒了始毕可汗。

可能有人要问了,同样的计策,为啥长孙晟就成功,裴矩就失败呢?道理很简单,不是每对兄弟都会互相看不顺眼,都要自相残杀的,小虎队有首歌叫啥来着?不是每首恋曲都有美好回忆;就这意思。长孙晟能成功,是因为他在突厥待了一年时间,已经把里面的人事关系弄得清清楚楚了,每个人都啥性格,谁跟谁有矛盾,都是门儿清,所以,他的分化离间叫做有的放矢,自然可以无往而不利。裴矩呢?裴矩号称西域通,但却不是突厥通,他跟长孙晟不一样,根本不了解内情,他的分化离间,徒有其形,而未见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