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霉的幸运儿(第6/17页)

这位丫鬟也知道自己是得倒霉了,忙乱之中,急中生智,编了一套瞎话:“报告总统爷,我刚才端着杯子进了屋,突然看见床上盘着一支五爪大金龙,我一害怕,不小心就把这个杯子摔坏了,奴婢该死……”

这位女婢还有什么该死的呢?袁世凯可是乐坏了,当即便令丫鬟住嘴,然后非但不追究她摔破杯子的责任,还给她打了赏呢。

后来老百姓就说,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就因为这个丫鬟说了这个事儿,袁世凯一直把自己视作金龙转世、真命天子,所以就非得当上这个皇帝不可。

当然咯,据说呢,这位丫鬟之所以摔破了杯子,根本不是因为看见了什么金龙,她确实是看到了些奇怪的东西,只不过只大蛤蟆罢了……

后来北京老百姓牵强附会,把清王朝的大人物排排坐,搞出了个西山十戾的名单——多尔衮(熊)、洪承畴(獾)、吴三桂(鹗)、和绅(狼)、海兰察(驴)、年羹尧(猪)、曾国藩(蟒)、张之洞(猴)、西太后(狐)、袁世凯(蛤蟆)。这其中,蛤蟆精袁世凯也便名列其中了。

袁世凯的这个事儿,说明杨坚的这出“变形记”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市场的,也不算是他的专利啦。

杨坚的所有事情,一件一件单拆开来的话,自然不算特别了,但是连在一起,那就特别的很了,尤其是,杨坚的佛教背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可说是独树一帜。当然了,非要说起来的话,这也是时代造就的呢。

佛教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个舶来品,外来货,印度人的玩意。据说,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就传到了中国,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受重视;佛教得到井喷式发展,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在南北朝时期。

为什么会如此呢?要我说的话,就是两个字——填空。

宗教呢,实际上本身就是一套伦理和价值体系,但是,在中国,要想输入一套价值体系,也实在很不容易。道理很简单,中国人不敢说别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向来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便奉儒家为圭臬,以儒家作为统治性的价值体系了。

以此,尽管佛教在东汉就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儒家的强大影响,佛教并没有能得到太快速的发展。然而,到了南北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很著名的一段乱世,尤其是北朝,在五胡乱华之后,曾有过“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的大混乱,思想也出现混乱了,尤其是,儒家的“王道”思想,开始搞不定了。

其实呢,对于乱世,儒家向来是搞不定的。孔子出身在春秋,孟子出身在战国,二位大贤自始至终都在兜售他们的“王道”思想,但是,有没有谁对他们的这套理论感兴趣呢?答案是——没有。最悲催就是孟子,这么伟大的一位雄辩家,经常要碰到鸡同鸭讲的情况,比如那位梁惠王,就让他碰足了钉子。

为什么呢?因为在乱世,讲的不是“王道”,而是“霸道”。

所谓“王道”,包含的对统治者道德优越性的赞颂。儒家最爱追颂先贤了,动辄“尧舜禹汤”,认为,古时的圣王,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仁者无敌”了。儒家这一吹牛逼,就把“仁”吹到了天上去,认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其实,到底是怎样的,写出史家奇书《春秋》的孔子,自己心里有数嘛。

所谓“霸道”,跟“王道”正相反,无所谓道德,谁拳头硬谁说话。孔孟之悲哀,就在于春秋战国搞的是“霸道”,看的是谁拳头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乃至最后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都是“霸道”哲学的拥趸。

当然了,到了治世,情况就不一样了,“王道”就能大显其威了。道理很简单,“霸道”是用来争天下的,但是,任何一个把天下争到了手的人,都不希望别人再跟他来争,所以,他们就不能再讲“霸道”,而要扯出“王道”这件虎皮大衣了。当然,如果有人不服,比如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依然搞“霸道”不搞“王道”,那就等着倒霉吧——什么万世?二世就让你完蛋!

说白了吧,“王道”是什么东西?就是维护当前王朝正统性和合法性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对完善的秩序。但是朋友们,治世最重要的就是秩序嘛,老百姓最需要的,也是秩序嘛——毕竟,谁当皇帝不吃饭呢?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别折腾。“王道”相对于“霸道”,是不折腾的政治哲学,所以,对老百姓有好处。

然而,很不幸,乱世又来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而后三足鼎立,好容易三分归晋,刚传到第二代,偏偏晋惠帝是个白痴(不是骂他,是真白痴),妻子贾南风又是个超级悍妇,于是闹出了八王之乱,紧接着来了个五胡乱华,再然后,中国历史的大动荡就此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