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涛海怒 第五十一章 五月(第3/3页)

每座围拢屋所容纳的丁口,除了负责开垦,种植一千两百亩到一千五百亩麦稻及棉麻田外,每座围拢屋的生猪养殖也要从当前的十头提高到六七十头左右,并负责一部分家禽的养殖。

这样才能给江东左军提供足量的肉食,还能沤肥,积肥给田地补充一部分肥料。

当然,西沙岛要实现自给自足,至少要等到明年夏粮收获之后。

※※※※※※※※※※※※※※※※

到六月上旬,拖延了近两个月的广教寺通匪案终于结案。

清查寄田二十二万亩,罚赋八万余石,约有九千亩收为官田。除了提供筑城所需外,还有五千余亩官田积余划为江东左军军屯用田,崇州县增加正赋田二十二万余亩,这次夏粮赋税直接增加近两万石,预计全年粮赋增加五万石。

即使不算各种摊派,也使崇州县收赋能力提高到每年十万石左右。以地方开支与抽饷赋四六分成,江东左军一年可以从崇州县抽饷粮六万余石,比之前足足提高了一倍有余。

但是,这一切还只是江东左军做出崇州县,海陵府及郡司看的表面上的帐。

实际上,整个五月,通过李书堂、李书义等人绕过宣慰特使韩载及崇州县,与各家豪强世族直接交涉,在西山河口,紫琅山,九华寺及鹤城还额外置换出十四万亩出来作为屯田。

这十四万亩地多为中下田,但都是有佃农耕种的熟地,这次夏粮丰收,江东左军从这十四万亩地里直接就有大量的进项。

崇州佃户租种田地,除了承担赋粮及各种摊派外,还要额外向田主缴纳五成的收成作为田租,实际承担的租税负担高达到六成以上。遇灾年,税赋也许能减免少许,但田租却是丝毫不减的,使得崇州富饶之地,占崇州大部分丁口的佃农生活却极为困顿,社会矛盾激烈。

十四万田地置换完成之后,林缚直接将田租从五成减到三成,除丁税粮赋,其他摊派一律免除,除佃农的实际负担降到收成的四成以下。

就算这样,江东左军依旧在夏粮收获后从这十四万田地里抽租税四万余石。

除了减租减赋之外,林缚在这十四万田地上还推广永佃权。推广永佃权,佃农虽然没有田地的所有权,但是永远续租的权力,只要正常交租,不用担心田地给田主收走,从而使去养家糊口的最后凭借。

提广永佃权并减租减赋,才能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起来,才能将他们组织起来兴修水利,积肥改良土地,最终都是要提高土地的整体收成。

对于这些土地上的佃农,江东左军直接兴起的减租减赋运动以及推广永佃权,使他们都受到直接而巨大的收益。虽然夏粮收成增产不多,但是由于减租减赋,平均每户佃农的夏粮收入差不多提高了五成左右。

佃农佃户是单纯而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去最直接的利益,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拥护谁。这跟刘安儿在能半年时间里能聚集数十万流民也是一个道理。关键是刘安儿无法从正常渠道筹措粮草安顿这数十万流民,人马虽众,最终也只是沦为流寇。

通过减租减赋及推广永佃权等简单动作,虽然十四万亩地的夏粮少收租赋一万余石,但使所依附的六千余户佃农,近三万丁口,迅速成为江东左军在九华寺,西山河口,紫琅山及鹤城立足的根基,实际使江东左军五月就提前完成对崇州县的深入渗透。

林缚除了在九华寺派驻一哨甲卒,并将九华寺改造成利于驻军长期防护的小型军塞外,还最先在九华寺屯田依附的佃户里检选精壮,组建九华乡营。

九华乡营的编制才两哨四百余人,林缚真正想做的,就是夏忙过后,就开始组织九华寺佃户里三千余精壮青年进行民勇轮训,到秋粮收获入库后,就组织九华寺佃户开挖贯穿西山河与运盐河的河道。

要说通匪案结案后利益受损最严重的当然要算十九处僧院的僧尼,差不多有九百余僧尼或给驱逐出崇州县,或还俗归家,此外还清查出隐匿僧院名下的大量寄户。

这次的通匪案,使林缚相信进行一次全县范围的丁口及田产普查工作,能榨出大量的油水出来,崇州的税赋在翻倍的基础上再翻倍,也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