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青冢(第2/2页)

文明是一直在延续的,认为自己来自一千年后,就比这个年代的人有见识,那也未必见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有一个时代文明立足的根基,不是靠着后世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当先知。只能扎根于这个时代,才能真正引领这个时代前进。

跟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有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因为两者立足的事实不同。

徐平前世是被教育汉文明是人类惟一延续数千年的文明,绵延不绝,有格外强大的融合能力。纵然一时挫折,也无需担忧,纵国灭,汉族文明不会灭。

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没有这么乐观,汉文明曾经不绝如缕的危险一直在他们心头,重兴汉家江山对他们来说是一副千钧重担。自汉亡,经过短暂的魏晋之后,永嘉南渡,五胡乱华,鲜卑北魏建立,后来的中原王朝都是与鲜卑一脉相承。包括隋唐这两朝,都脱不了跟鲜卑北魏的关系。本来以为唐朝算是重兴汉室了,结果又是五代乱世,掌控天下的依然是沙陀和粟特人占上风。现在北方的契丹,那一套制度也不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实际还是鲜卑北魏的传统。范仲淹这些人,面对这种局面,沉重可想而知。

其实何止是这个年代,契丹之后是女真,女真之后是蒙古,蒙古之后是明,明朝之后又是女真。除了中间的宋和明,其余全部是跟北魏鲜卑一脉相承,到满清朝鲜卑的传统算是到了大成之时。算一算这些朝代的传承,比宋和明这两朝还是占上风的。

在徐平前世,学历史的本来就有一种思潮,把鲜卑之后的北方民族传承连起来。从北魏之后算起,把一脉相承的隋唐加进去,而后接上辽、金、元和清,就是远比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更替更加久远的传承。认为宋朝不是统一王朝,而只是另一个南北朝,一定要把契丹和女真称为辽朝和金朝,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对天命所归采用了阴阳家的一套,即五德终始。后来刘向父子又提出一套五行相生,便出现了闰朝。本来刘向父子的原意是把短暂的秦朝视为闰朝,但在后世,统观历史的时候,后人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更替观,就有人把元和清视作闰朝。但真正说起来,论传承的联绵不绝,宋和明相对于北方民族的传承更替,反而更像是闰朝。

徐平前世的历史教育是在这两种思潮的夹击下进行的,于是一方面强调汉文明的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又格外吹捧鲜卑北魏一系传承。夹于这一传承中的宋和明两个朝代,被讥讽谩骂的最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总有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偏向了哪一面,便就会对历史形成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谈治国,谈理政,必须要以史为鉴。而以史为鉴,自然就有一个读史的态度,这种态度必然会表现在政治行为之中。

与这个年代的读书人比较起来,徐平没有一定要把鲜卑传统拉进文化体系的包袱,自然也就另成了一派。这一派其实也是后面百十年的主流,因为与契丹一直和平,对党项的战事处于上风,文化心理已经变了。徐平这几年的大胜,不过提前了这个进程,而且大增加了新成长起来的读书人的信心。

范仲淹在儒生们心中的地位比徐平高得多,但论起思想的前途,就是徐平占上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