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2/3页)

计洪奎的本意是想策动群雄协同举事,但这个愿望最终未能落实。造反的意愿这些人当然是人人都有,然而具体想法却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不要说完全统一,欲基本统一都难。比如仅在一个起事的时间上,想法就大为不同。有的人打算明春动作,有的人想再待些时日,有的人则认为应相机而动,不好定死。至于行事的目的、宗旨、口号、方式等,就更是五花八门各执己见。众人于酒酣兴浓间议论得甚是热闹,各种高见层出不穷,可是直到分手之日,也没定下个子丑寅卯。各回各家后,仍是自拉自唱。

这是让索天雄很伤脑筋的一种状态。他宁可长期蛰伏,而不轻易树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苦于江湖力量不能五指成拳。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召集这样一次聚会不为多余。这起码是对当地江湖力量的一次摸底,再说不经过一定的铺垫,相互间也不可能一下子便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

但计洪奎对聚会的结果很不满足。他先前是赞同索天雄不到火候不揭锅的稳健主张的,现在却有些急不可耐。计玉珠的遇害,激发起了他急欲报仇雪恨的冲动情绪。就是暂时得不到其他人的呼应,他也打算亮出旗号明刀明枪地与官府叫板了。聚会之后,他把他的想法和盘托出与索天雄,希望索天雄给予支持。

索天雄一向忌讳感情用事,但对计洪奎急于举事的意图并未全然否定。因为计洪奎提出的另一条举事理由,正与他的心思相符。

计洪奎说,现在朝廷穷于对付金军,兵力捉襟见肘,乘机从背后捅他一刀,谅他绝无还手之力。这种良机千载难逢,不予利用,追悔莫及。

这话不错。索天雄多年来一直在等待一个适宜举事的天时,如今朝廷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可谓天时已到。中原乱则天下乱,此时不动,更待何时?然而,这随之却也带来了一个回避不开的矛盾:在这种时刻对朝廷背后插刀,客观上就是助纣为虐。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自从参加汴京保卫战起,索天雄之所思已不是一天两天。

依照计洪奎的意思,只要能拱倒朝廷,其余的不必管那么许多。索天雄则严肃地指出,你不管朝廷可以,但不能不管百姓,也不能不管随你起事的弟兄们的前途。权且假设你我联手能够乘乱拱倒朝廷,但我敢说我们绝对抵挡不住金军。到那时我们如何收拾局面?

计洪奎对答不出,便有点急了。他竖起眉毛质问索天雄,那么索公是什么意思?让我老老实实地憋在这里什么都别干?

索天雄摇头道,非也,该干的事一定要干。目前天下面临大变,无论从何而论,我等都不可作壁上观。问题是这步棋怎么走才可以走得顺。

计洪奎说,照我看事难两全,只能走一步说一步。索公有何高招,洪奎愿意领教。

索天雄顿了顿,轻轻吐出一言:“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因利制权,反客为主。”

此言虽寥寥数语,却是蕴含了一个大谋略:先以抗金之名合法地拉起武装,并使之通过抗金斗争不断发展壮大丰满羽翼。一俟外寇荡平,即出其不意地反戈一击,形成强有力的武装割据。彼时距离夺取天下,便只有一步之遥了。这个连环计早在群雄聚会之前即已产生,由于感觉聚会成员鱼龙混杂,索天雄没有当众亮出。

计洪奎脑瓜不笨,稍一咀嚼便基本上领悟了索天雄的意思。冷静思之,他不能不承认,如此运筹虽然道路迂回漫长,却是构想巧妙气魄宏大,较之直接起事的做法,前景要广阔得多。于是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索天雄的建议,暂且不提造反,而先以抗金名义去组建民间武装。

适逢中原险象环生,有枢密院的文告传至江南,命各地帅府郡守不拘常制招募义勇,鼓励乡里豪杰团结队伍为国效命。计洪奎大张旗鼓招兵买马的行为不仅名正言顺,还颇得各界赞助。官府对他的前科也既往不咎了。计洪奎由此愈加体会到了索天雄手笔之妙。他笑忖,待到老子的队伍壮大到一定的程度,你官府可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但索天雄心里清楚,把握乾坤旋转,仅此还很不够。各地的民间武装倘仍一如既往各行其是,到头来终难酿成大气候不说,还难免发生内部争斗。数年后的事实验证了索天雄的判断,计洪奎、钟相等江湖英雄没有死于金人或官府之手,却先后倒在了民间武装自相残杀的刀斧下。这是后话。

欲使群雄归于统一,必须有个领军人物。索天雄结识的南北枭雄不少,但其中可称霸一域者有,可威服四方者无。诸侯各有山头,皆非等闲之辈。欲使他们一致敬服,没有超人的品德、才能、地位和声望,是根本做不到的。索天雄自知他本人不具备这种资格,因此从未动过领衔群雄之念。但欲使星火燎原,领袖不可或缺,所以多年来索天雄一直都在留意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