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4页)

进一步想,就算是大金使用赫赫武力拿下了宋朝,以其自身的行政能力,去管理这偌大的一片汉族疆域,也是力不从心。这便不能没有一些可供驱用的代理人。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夺取中原还是统治中原的角度考虑,大金国都需要在宋朝中培养扶植亲金分子。而经过他的观察衡量,张邦昌便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储备人选。

自然,对于张邦昌的卑贱品质,宗望是一目了然且深为鄙夷。但他明白,这正是张邦昌可资利用的重要因素。如果张邦昌是个气节挺拔刚直不阿的忠臣义士,焉得能吃里爬外奴侍大金?只要对大金的宏图大业有利,管他是什么鱼鳖虾蟹牛鬼蛇神,当用则用,到将来失去利用价值时,再一脚踢开便是了。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宗望把张邦昌单独召去,进行了这次密谈。

意思是这个意思,话当然要说得含蓄。宗望之言的大意是,张大人作为计议使,在这里辛苦了二十来天,与我们合作得基本上不错。今天你朝新派的使者到达后,你和那个什么康王便可以回去了。宋金交往,来日方长,希望张大人回去以后,多为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出力。这个力应当如何出,张大人是个明白人,毋庸本帅指点。如果你能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我们自然心中有数,一定会给予相应的回报。

张邦昌唯求速归,对宗望所说满口应承,连声称喏。其实当时他所关注的,只是他今天便可以被放归汴京了,对于余者,则皆如过耳秋风。而事后静心反思,他才渐渐咀嚼出此番谈话的意义所在,才领悟到宗望通过那貌似寻常的话语,实际上既是给他交代了一项秘不示人的政治任务,亦算给他指出了一条自保其身的后路。

需要不需要保留这条后路?张邦昌以其大半生之处世经验,毫不犹豫地认为当然需要。天际风云孰起孰消,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真的是倏尔万变很难逆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存于动荡不定狼烟不息的乱世,多一条后路总比少一条强。

但是这条后路没人会白白奉送,那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去换取的。那个代价是什么,张邦昌心里很清楚。从理智上讲,他不是不懂,以此作为全身之计很不光彩很不道德。然而适者生存的本能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驱使着他在今后的行为上,始终没舍得放弃那张走向深渊的通行证。

话头扯回,且说赵构和张邦昌的返城经过。

赵构在归途中有惊无险,最终得以安然回京,在很大程度上倒是得益于张邦昌那高度的危机意识。

由于赵构并不知道宗望提出更换人质出于什么原因,不曾顾虑到其间会发生什么变故,所以离开金营后,他只是信马由缰地悠然徐行,在思想上毫无迅速脱离虎口的紧迫感。而张邦昌则不同,他对宗望要求更换人质的缘由一清二楚,非常担心万一情况有变,重新遭到扣留。以其心情而论,他现在是恨不能一步便跨进汴京城,但他却不能撇下赵构独自开溜,所以,自从踏上归途时起,他便屡次催促赵构,说金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亲王殿下既得脱身樊笼,就宜快马加鞭从速返京,以免枝节横生发生不测。

赵构在张邦昌的再三聒噪下加快了行速,但在心里颇不以其言为然,哂笑张邦昌实乃杞人忧天。更换人质是金人自己提出来的,有什么可变化的?即便发生变化,也不会在此时。难道说他们刚刚放出我们来,脑袋一热又想再把我们抓回去?从常理上讲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用得着如丧考妣地往回奔命吗?

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出人意料,使赵构的哂笑很快变成了惊愕——行程方及一半,他们就发现身后的土路上烟尘腾起,有一小队金骑远远地奔来。

这队金骑火速追来的目的,果如张邦昌所虑,正是要将其二人重新劫回金营。带队追击者,乃是金军大将宗弼。

金人突然变卦,是因为赵构的身份在这段短短的时间里得到了确认。

赵枢与曹晟到达金营,由宗弼亲自带人押解,穿过刀斧手林立的“欢迎”队列进入帅帐,向宗望呈交了宋朝的割地誓书。宗望接阅后心情舒畅,因见眼前这两个人均紧张得身体僵直面如灰土,乃笑指着他们道:“此番你们这俩皇亲国戚像是真的了。上一回你们竟敢弄个假亲王来欺瞒本帅,岂知本帅是那么好愚弄的吗?”

赵曹二人听得奇怪,赵枢便小心地回话道:“大帅恐有误会,我朝何曾欺瞒过大帅,何曾派遣过假亲王?”宗望哈哈大笑道:“你等现在还不说实话,前番那个什么康王,不就是个冒名顶替的假货吗?那是本帅一眼就辨得出来的。”赵枢认真地辩解道:“大帅差矣,那分明就是在下的九弟,如何会是假的?”曹晟也道:“我朝皇上断不会行此偷梁换柱之事,大帅幸勿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