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第4/6页)

赵佶当然知道,这并不是师师欲做女冠的真正理由,再三劝说师师,诸事皆可回旋变通,未必非得走这条极端之路。而师师则始终抱定了这几句话。赵佶见师师去意已决,再勉强劝说也无益,最后在连连的叹息中,应允了师师的请求,并亲自安排了城北的慈云观作为其安身之所。

这个慈云观,乃是赵佶早年捐资修建的一座道院,占地数百丈。道院内松竹掩映,古木参天,极为幽雅。道院的东西厢房原先是分住着一些道士和女冠的,因为师师要入住,其中的道士便被强令迁出,另做了安置。

童贯得知师师入观的消息,认为是自己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堂堂一个皇妃,被他略施小计就逼成了个女道士,此乃当年林灵素装神弄鬼以致身败名裂都没做到的事。这使童贯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便停止了对镇安坊的骚扰。

由于有赵佶的关照,师师亦积蓄颇丰,入观后她与蕙儿在生活上倒也未比在镇安坊时清苦多少。至于所谓的六根清净,起初倒还清净了一段时间,但渐渐地便不行了。因为,这慈云观虽说是离开了皇城根和闹市,但毕竟也在汴京城里,并不是世外桃源。有关于朝廷和时局的大事,仍能不断地传到那里。

大凡京都子民,都养成了一个本能的嗜好,那就是对时政特别关注。在中国后来的都城北京城里的百姓同样有这个嗜好。师师原来便有关心天下事的本性,又曾与政界人物有过密切接触,对时政消息想充耳不闻也难。

在这几年里,北宋王朝大事不断。先头还有点所谓的好消息,比如童贯、蔡攸收复了燕云失地。后来的消息便一个不如一个。金人恃强袭取平州蔚州,河北山东灾民起义,河东、陕西地震,京西、浙江大水,等等,各种天灾人祸不一而足。师师于诵经读卷之余,与蕙儿悄悄议论起中原每况愈下的局面,不免忧心忡忡,不知大宋朝的太平光景、安宁岁月还能维持多久。

时局恶化的速度比她们担忧的还要快。金人灭辽后稍加休整,便悍然发动了对宋朝的大规模入侵。而且其进军之勇猛神速非同小可,仅两个来月时间,已经渡过黄河,形成了对汴京的合围之势。

这个消息传到慈云观,引起大小女冠的一片惊慌。而对师师来说,更觉震惊的,是赵佶竟然在这个时刻宣布禅位了!乍闻此信,师师全身就像被大火烧着了一般热辣辣地难受,她对赵佶的失望,在那一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你堂堂一个大宋皇帝,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本当是挺身而出,为百姓树立起一面抗金大旗,岂能够如此不负责任地将国民的存亡甩手,一推了之呢?此真乃我大宋王朝的奇耻大辱也!

但是她后来冷静地想想,又觉得这赵佶的退位,对国家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赵佶这个人的才华不在政治军事方面,他本来就不适合做这个皇帝。如果他不退位,亦断无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倘新皇上确有经纬才干,能领导广大军民守疆卫国,杀退番寇,说不定这倒可成为大宋朝开创新纪元的一个转机呢。我大宋朝毕竟是拥有百年基业、百万雄师的泱泱大国,岂是你一个北方游牧民族说灭便灭得了的?

这样想着,师师的心气就渐渐平和下来,对赵佶的失望情绪淡化了一些,而且对赵佶增添了些许的理解和同情。

这时又传来朝廷已起用年富力强的干才李纲为兵部侍郎,不日又擢其为尚书右丞,委派他全面负责指挥京师防务的消息。这个消息传达出了朝廷的抗敌决心,使得处于张皇失措中的汴京军民略找回了一些安全感。恐慌了多日的慈云观,也才渐次在表面上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宁静。

赵佶驾临慈云观时,师师正在抄写一本唤作“超日明三味经”的经书。这卷经书师师早已熟读,此时秉笔抄写,无非是借此摈却心头的烦忧罢了。她知道观里的大小女冠对她很是看重,自己在此时静心抄写经书,有助于观里人心的安定。

听蕙儿通报说太上皇赵佶到了,师师颇感意外地一怔。她没想到太上皇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还有心驾幸道观,同时又为赵佶在这个时候还能惦记着她感到心头一热,便连忙起身,去道院门前恭迎太上皇,将赵佶请进待客厅房。

赵佶落座,对师师道,我因为杂事缠身,很长一段时间没到这里来了,心里颇为悬挂,不知你近来过得还好吗?师师真诚地谢道,蒙上皇一向关照,师师在观里过得很好,内心深铭上皇恩德也。

由于时间紧迫,赵佶接下来便开门见山了。

他向师师问道,近来的时局状况,你听说了吗?师师道,略知一二,据说比较严峻。赵佶严肃地摆了摆手道,不是比较严峻,是非常严峻。估计金人不日便可能兵临城下。我明日即要离开汴京,去亳州进香。为你的安全计,决定带你一起走,你马上准备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