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第2/5页)

虽然郡县制被确立下来,并在李斯的主持下有序实施,但是有关利益分配问题的争论并没结束。大多数的文武百官还在为没能分到一块地盘耿耿于怀,还有一些一根筋的文人儒士也凑热闹坚决反对郡县制。因此郡县制推行起来非常缓慢,有些人甚至打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主意,进行软对抗。

其实在反对郡县制的两拨人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那些文武百官反对是因为郡县制阻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那些文人儒士反对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封王那些文人儒士是没有份的,他们认为,郡县制对国家不利,分封制对国家有利,应该实行分封制。

虽然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历史大局着想,可是从客观来说,郡县制确实比分封制进步,便于管理,有利于国家稳定,所以当时的那些文人儒士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四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废除奴隶制,一次是废除分封制,一次是废除君主制,一次是废除私有制。每一次的变革都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能成功,说到底阻力主要是来自那些利益受损者。

秦始皇虽然坚决支持李斯的郡县制提议,但出于朝廷和谐考虑,在李斯搞试点的同时在朝廷进行了大辩论,当时的朝野以李斯为代表的人支持郡县制,而以淳于越博士为代表的支持分封制,许多朝廷中有威望的人都暗中赞成分封制,这让李斯和他背后的秦始皇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历来不缺乏两面派,了解秦始皇性格的人都知道,李斯之所以坚挺就是因为有皇帝的支持,而秦始皇的想法他们也都非常清楚,他们知道得罪了秦始皇的下场是什么,因此很多人表面都是坚决拥护郡县制的,而实际上则对秦始皇的命令阳奉阴违,暗里支持分封派,打击前进派,一些前进派的人物就被他们暗里或捏造罪名处理了。

历史上的始皇帝是以残暴著称的,如果大臣敢反对他的意见,估计也就离收尸不远了,可在这场争论中,并没有看到血腥的场面,虽然始皇帝知道都有谁是坚决反对郡县制的,对于那些阳奉阴违之人的手段也是摸得门清,但始皇帝所做的只是采用心理战术,逐个谈心,各个攻破。

在采取哪种政局结构上,始皇帝保持了巨大的忍耐和克制,不是秦始皇仁慈,而是拿他们没办法,毕竟大臣们没有犯错,不能撤他们,更不能杀他们,要不然就更会落个忘恩负义的骂名,毕竟这些大臣都是为祖国统一立了大功的。况且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这些人中还有那么多带兵的将领呢!

最终的结果再次证明了群众的声音再响亮也没有领导的命令管用,虽然为了实行分封制,在这些文人儒士的组织下,请愿上访者接连不断,有的甚至还以自杀相威胁,那个淳于越博士还到处宣传,但最终郡县制还是在秦始皇的坚决支持下,李斯的忠实执行下施行了,从此秦始皇也开始厌恶起一部分读书人了。

在到底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上,李斯的确负起了作为丞相的责任,因为反对分封制就意味着要得罪始皇帝的一大帮儿子,但李斯和他们真没有仇,他对支持郡县制的阐述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描述,然后针对历史事实讲了众多坏处等等。而在这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辩论赛中,他也最终赢得了胜利。

虽然郡县制中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起到的实际意义很小,郡的存在很多时候只是对县级管理组织中的一个补充,相比县而言权力就小得多了!到了隋唐,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深远影响是不能被磨灭的,比如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嬴政通过君主集权制对大权进行了大包大揽之后,又不让郡这样级别稍微比较高的单位掌握实权,而是强化地方与基层政权组织。每一个地方组织的行政官员,都按照中央的模式设置分工明确的官职,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郡一级的设守、尉、监等。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主要掌管政务。

在各个郡中,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不干预民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官吏,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相比之下,县一级的设置则略有变化,县设令(或长)、丞、尉。虽然名义上县是最基层的组织,但是县长等领导小组的官职倒挺唬人:分为县丞县尉,听起来跟三公似的,可在实际情况中又有许多变化。

确定实施郡县制的方针后,秦王朝迅速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始皇帝把天下由原来的36个郡调整为46个郡,政权分级明确,中央对这些地方郡县统一管理,由皇帝直接派驻官员,监督行政和财物,对地方军政和财政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全国政令出于秦始皇一人之口的集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