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统一六国篇始皇帝的追梦历程(4)(第2/4页)

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在即,可始皇帝由于比较重视这次战争,攻打楚国的总司令一直还没定下来,虽然始皇帝也走了公开选拔公开应聘的路子,各个骁勇善战的年轻将领都踊跃报名,老将也不甘落后。青年将领中的代表最出色的莫过于李信了,而老将代表王翦也经过一轮轮的选举挺到了最后。

李信、王翦二人就竞选攻打楚国主帅的职位同时进入终极面试,面试官就是他们的老板秦王嬴政。年轻的嬴政只有一个问题:若你伐楚需要多少人马?年轻气盛的李信说20万;而经验丰富的王翦说非60万不可。嬴政最终派李信当了大军总司令领军20万南下伐楚,同时也允许了王翦的告老还乡请求。

秦、楚大战正式开始了。秦国总司令、年青一代的翘楚李信刚开始果真不负众望连打了几次胜仗。当然,在灭门之危面前,楚军也并不气馁,从上到下都拿出了玩儿命的心态,项燕尾追秦军三天三夜,最终奇袭成功,秦军在慌乱之中损失惨重,秦军大败。

在最后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军如此惨败已经很难见到了,当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秦王嬴政后悔莫及,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当初王翦提出的非60万大军不能彻底灭楚的论调是正确的,老同志的经验还是非常宝贵的,战败后的秦王嬴政痛定思痛,最终为了灭亡楚国,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王翦。

秦军在攻楚的战争中吃了败仗,嬴政想到了王翦,为了请老将王翦出山,他做了一个让王翦特别感动的举动,特地赶到了王翦的故乡频阳,放下了架子,亲自邀请王翦出山。一向谨慎的老将王翦还是坚持自己的非60万兵力不可的观点,获得嬴政的应允后终于答应出山。

秦王嬴政果然是一个虚怀若谷的英明君王,60万军队几乎用尽了秦国军力,他虽然对王翦要求的军士数量不满,但是还给他60万士兵,王翦带着秦国的所有家当出征了,不成功便成仁。临行前,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一向名利观念淡薄的王翦提出了各种包括良田、金钱等在内的大量物质要求,并时刻提醒秦王遵守诺言。

当总司令的人看起来是挺风光,但是他们背后面对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老将王翦上任后不断组织自己的高级将领开会,认真总结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守不战,麻痹敌人,从而达到以逸待劳的战略目的,面对楚军的挑逗、叫嚣,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把重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适应南方气候、环境中的训练上。

秦王嬴政通晓战争的规律和技巧,所以每次大战他基本不去干预主帅的战术方法,这次攻楚,王翦为了让士兵适应南方气候,很长时间都没有组织大战,然而秦王嬴政在关键时刻也没有掉链子,集结全国上下所有人力物力对前线战士的生活给予保证。

经过实地训练的秦军,一年多以来,在总司令王翦先适应、再图战的方针指引下,已经对楚国的情况基本适应,加之生活水平也高,各个红光满面、士气高昂、体力充沛。两军对垒,此消彼长,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由于长期没有遇到他们想象中的大战,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

对秦军无计可施正准备打道回府的楚军刚一转身,就听到了屁股后的战鼓声,回马枪这种高端技术又不是人人都有的,士气大振的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进内地,杀掉了楚国方面总司令项燕。公元前223年,楚国司令部寿春被占,楚王负刍被擒,楚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楚两国主力虽然还在相持阶段,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战局已经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楚国打败已经不可避免,秦王嬴政看到秦、楚之战已没有任何悬念,就开始不甘寂寞地又加派出自己家的最后家底儿,任命王贲为大将军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徐图在战败楚国的同时灭亡魏国。

魏国首都开封这个地方,被很多国家看好,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建都,虽然因为临近黄河的原因,历史上时不时地给它开玩笑,洪水淹了又淹。但在当时由于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而且四周地势平坦,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战备粮仓,因此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魏国的国王向来不是安分守己的君主,基本每次战国联军都能看到魏国军队的身影,常常打仗自然知道战争的残酷,魏国的领导层有先见之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城防,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魏王往往是亲自监督,因此虽是土筑,却是异常坚固。

面对开封坚固的城墙,秦军强攻不下,熟读兵法的年轻将领王贲忽生一妙计——水攻。城墙固然坚固,但是毕竟还是土堆砌出来的。而开封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誉,施行水攻非常方便,果然,仅仅三个月,从黄河鸿沟引来的水便毁掉了大梁的城墙壁垒,魏国只得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