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4)(第2/3页)

投靠秦国的范雎感觉到了昭襄王对他的殷切希望,为了报答秦昭襄王的知遇之恩,为了实现大秦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范雎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提出了一个政治策略:远交近攻。

范雎为国为己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支持,却被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骂了个半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两个国家交朋友,都要交换特殊的信物——人质,以备日后翻脸也好有个发泄的对象,嬴异人作为质子光荣地成为了赴赵使节团的一员,范雎的远交近攻让嬴异人感到了末日降临般的痛苦。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一路高歌向东进发,看见谁打谁,谁不服打谁。结果韩国被层层剥落,终于全部归秦国所有。韩国灭亡后,赵国就成了下一个被宰割的对象,边境摩擦不断,最终赵国没有抵挡住秦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将白起坑杀40万人,赵国力量被大大的削弱。

嬴异人作为质子去了赵国,内心始终惴惴不安,因为赵国不仅是除秦国外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还是反秦合纵条约组织的领导国。嬴异人被派往赵国作质子,几乎等于把小命交待进去了。他清楚两个国家翻脸和翻书一样,一旦开战,最先倒霉的就是自己。

在得知选定自己去赵国做质子后,嬴异人一直在郁闷着,也怪他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点,其实质子的工作虽然危险,但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某一日嬴异人如果能活着重返祖国,那他就熬出头了。不过嬴异人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境界,他总认为让他用如此危险的工种去换取希望,代价实在是太过昂贵了。

经过激烈的内心碰撞,嬴异人也想明白了一些现实,去赵国做质子既然无法抗拒,不如痛快接受。抱着听天由命的思想,嬴异人唱着悲伤的流浪歌,踏上了去往邯郸的道路。然而前半辈子都霉星高照的嬴异人哪里会知道,赵国之旅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好日子。

作为出使赵国的特殊大使,嬴异人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同其他国家的质子进行一些政治层面的交流或者娱乐方面的沟通。嬴异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经过几次尝试,都遭到了冷遇,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他才发现自己跟其他国家的质子,有着本质的区别。

嬴异人真是个倒霉孩子,在赵国由于政治的原因,别国质子都排斥他。要说这些质子们忒不地道,根本不知道嬴异人心中的苦痛,只感觉秦国作为超级大国有霸权主义,秦、赵两国摩擦不断,随时都会发生边境摩擦,因此明哲保身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可这些事实真相嬴异人能左右得了吗?

慢慢的嬴异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外国质子排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是个穷光蛋。他和别国的质子比起来贫富差距太大了。作为大使,身在国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门面。可嬴异人月薪少得可怜,甚至连基本的形象工程都无法做好,自然没有朋友了。

一个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名牌来装扮自己,同理作为超级大国的秦国,实力是列国之冠,不用像暴发户一样显示自己有钱。那些需要用挥霍金钱来掩饰国家的自卑的质子,往往都是小国派出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再加上嬴异人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高,所以秦国用在他身上的资金总是不能按时到位。

身处赵国做质子的嬴异人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感觉堂堂的大秦国质子老跟着别人混吃混喝不是个事。可没钱不好办事。嬴异人在秦国混不开,来了赵国又遭遇欠薪危机。因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哀叹:啥时好运轮到我呀?

从当时的生存状态来看,生活对嬴异人绝对不公,好歹也是王二代,然而他在沉沦中苦苦挣扎,现实总能将他打败,悲哀啊悲哀!扭曲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没有懂得一个人快乐与否,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的道理。

各国战乱纷纷,在战争夹缝中的小国卫国也难幸免,战国中期,卫国势微,渐渐变为小国,然而就是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却出现了很多人才,像军区司令吴起,杰出人才商鞅,商界泰斗吕不韦等。但由于卫国领袖的昏庸腐败,导致了这些优秀人才纷纷出走别国。

卫国首都濮阳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繁华大都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陆路、水路畅通无阻,所以成就了很多的商人商贩。卫国除了它的繁华似乎没有其他引以为豪的东西,甚至它的一些文化风俗还为别国所不齿,其实当时卫国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但由于国家太弱,这些东西竟然遭受到别国政府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