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起始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1)(第2/2页)

商鞅还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术带头人,但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新政为国家的发展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那些贵族和旧势力的核心利益,他们在心里恨透了商鞅。这也可以理解,被人砸了饭碗,任谁都有拼命的冲动。

作为纯粹的国家利益的拥护者,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风雨无阻地推行自己的变法,很有成效。但人生自古谁无死,秦孝公也不例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快商鞅就受到旧贵族的攻击,商鞅明白自己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很快贵族公子虔拿出若干证据,告商鞅谋反。

商鞅得到自己被陷害的信息后,虽然他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但他没有主动辩解便立刻动身逃往别国。逃亡途中的一个傍晚,他想找个旅社住下,但旅社老板却告知他商鞅规定必须出示朝廷证件才能入住,否则自己便要受“连坐”的处罚,这就是“作法自毙”的典故。

逃难中的商鞅想逃往魏国,但是因为他曾率领秦军攻打过魏国,魏国一直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所以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商鞅只好重返商地,秦惠文王派重兵进攻商地。商鞅虽率人进行抵抗,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商鞅被杀于郑国黾池,其尸体被带回秦国,后经审判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死后,虽然那些痛恨他的人依然在公开场合骂他,但他创造的秦国的新制度并没有被废除,那些老古董们也渐渐习惯了这种制度,毕竟这种新的制度也实行了一二十年,已经深入人心,况且商鞅的这些制度的确能让秦国国富民强,经济发展,商鞅之死不过是让他们出口恶气罢了。

秦国是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先进国家,商鞅死后,他们通过检视自身的不足与缺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坚持经济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并以达到并超过战国其他大国、实现超级大国为目的,储备了很多金银财宝,成了战国时期的强国。

魏、赵等国看到了秦国实力日益强大,大有领导战国新潮流的气势,心生嫉妒,便商量着几个国家联合行动,想通过联手对秦国进行制裁,限制秦国一家独大。但这几家表面上是联手合作,其实是各个心怀鬼胎,另有所图,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外表无限风光内部却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引来秦国嘲笑。

赵国和魏国另辟蹊径,他们想以秦国强盛为榜样,也有模有样地进行国内改革,并谈判组织联合体,但由于赵、魏等国家都想掌握组织话语权,所以他们虽然共同合作,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私欲,都想成为联合体的实际控制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虽然反复折腾但大国内部争斗不断,关系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时期著名的合纵、连横初现端倪。合纵的最早发起人公孙衍与连横的代表人物张仪恰好同为一国人,公孙衍本来是秦国大良造,然而好景不长,秦惠文王却撤去公孙衍的职位,让给张仪来当,从此公孙衍与张仪结下冤仇。公孙衍无奈只好返回魏国,魏王不计前嫌,让公孙衍出任魏国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