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二章 丁酉再乱(第2/7页)

于是李昖半点犹豫都没有,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和北京求救。在庆尚道,朝鲜人花了四年时间修了数道防御工事,希望能够层层阻截日军,迟滞他们的进攻速度——朝鲜人着实是被上次小西与加藤的大暴走给吓怕了。

与此同时,他还请僧兵之祖休静大师的继承人惟政前往西生浦,跟加藤清正谈判,能拖日本人一阵算一阵。

惟政作为第二代“八道僧兵总管”,在壬辰战争中也浴血奋战过,根本不怵加藤清正。两人在西生浦见了面,各说各的话,加藤说朝鲜人没诚意,惟政说日本人没道义,谁也说服不了谁。说到最后,加藤也不想正经谈了,随口问惟政朝鲜国有什么宝贝。惟政回答说有啊,就是将军您的脑袋,您舍给我算啦……

而大明此时在干什么呢?

就像前头我们说的那样,大明那时候还没从沈惟敬的“国际玩笑”中回过神来,正忙着捋清“封贡”背后到底有多少猫腻。一直到朝鲜人的陈奏使把日本入侵的战报送过来,朝廷才如梦初醒,

不过这一次大明出兵的决定速度,比壬辰战争前那一波三折的磨难快太多了。在沈惟敬的骗局败露之后,万历皇帝立刻委派郉玠、杨鎬、麻贵三人筹备援朝事宜。

这次人事安排能看得出万历是煞费苦心。上次援朝明军的领导班子是宋应昌与李如松一文一武,等级差不多,谁也制不住谁,石星又远在背景,结果搞得文武互相斗法,乌烟瘴气,险些误了大事。万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经略和提督上头增设了总督。经略负责后勤统筹,提督负责前方作战,总督负责管着经略和提督,不许他们闹矛盾——可惜这个设计后来没有完全得到实现。

开战之前,大明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已经所剩无几。前线只有杨元驻南原的三千人马,还有吴惟忠为数不多的南兵。派兵势在必行,而且不能少派。

可动员军队是一件极耗时间的事,从决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中间不知要多少时日。因此大明在这期间的方略也只有一个字:拖!一定要拖到明军完成动员,大军入朝,粮草都运过去,千万不能等到朝鲜亡国了,再让明军从平壤从头打起……

于是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朝鲜战场,出现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场景:尽管战争在一月十四日已经开始,可参战的三方谁都不希望战争进度太快,大家都很默契地保持着克制,源源不断地积蓄着力量,使得丁酉再乱的前半年时间,显得相当和平与安详,很有后世欧洲“静坐战”的风范。

其实北京还有另外一个构想,就是在朝鲜屯田。壬辰战争期间明军吃够了粮草不足的苦头,朝鲜人又不擅治剧,四年积蓄以来,粮草积储仍旧不足。惩于这种原因,在明廷决定出兵以后,内阁提出一个建议,希望能在开城、平壤开府,按照大明地方选派官员进行管理,进行屯田。

换句话说,就是成立开城与平壤经济特区,交给明朝官员按照明朝规矩托管,等到战事结束以后,再交还朝鲜。这个建议从实效来说,能够极大改善后勤状况,很有吸引力——可是地方政权更迭涉及到主权问题,太过敏感,所以万历特意写信给李昖,解释了一下,表明大明没别的意思,就为种点粮食,只要打完仗就还给朝鲜。

李昖接到这个请求,悄悄叫来柳成龙商量。柳成龙一听,当即断然表示拒绝:“元朝设征东省于昌原,而久留贻弊;今此奏文,不须断然防之,只陈难行之事可矣!”居然拿大明与元朝相比,可见所谓的“小中华”,对大明也不是全然信赖,心里还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生怕被吞并。至于屯田带来的好处,他们不在乎或者假装没看见,反正那是明军的问题。

屯田的事就这么被朝鲜委婉地拒绝了,到了开战时,汉城把附近京畿道所有的口粮加种子多划拉到一起,存粮不过二十二万石米,二十二万石豆,打起仗来还得仰仗大明从山东和辽东运粮过来。

朝鲜求援的书信送到北京,大明朝廷上到万历,下到言官都颇为不平,觉得朝鲜人实在有点不识抬举。早帮你你不要,房子着火了你倒凑过来借水桶。朝廷为你国耗费钱粮军马,你们就这么不信任我们?咱们后面能看到,邢玠因为别的事给朝鲜国王下文申饬,口气十分恶劣,带着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根子就在于热脸贴了冷屁股的结果。

屯田的事黄了,那么只能换一种办法去拖延日本人。杨镐在战争行将爆发前的五月,煞有其事地给秀吉写了一封信,劝诫他尽快收兵回国。

他在信中写道:“尔已六十余岁,寿命几何?子未足十龄,孤弱何恃?闻各岛之酋,俱觇尔隙,欲为复仇,报怨之举……一旦诸岛内变,若萧墙祸起,清正诸将,各个思欲为王,岂肯各居尔下耶,将来又肯居尔子之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