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约的策略(第2/3页)

事实证明,正如杨国忠所预料的那样,当他和韦见素见到李隆基后,还没等到两个人开口,皇帝陛下倒是开门见山的问道。

杨国忠见此情景,本想改变直言进谏的策略,但是还没等他张嘴,韦见素已经把话说了出去。

“陛下!安禄山久有异志,这是朝廷内都知道的事情,现在他居然请求要番将32人代替汉将,很明显这是狼子野心,先前他在长安时陛下就应该杀了他,现在实在不应该在答应他的请求,不然的话我大唐会有祸事啊!”

韦见素越说越激动,到最后声音居然有些颤抖。

他本以为自己一番苦口婆心的话语,会换来皇帝陛下的醒悟,没想到在他说完后,李隆基龙颜大怒。

“你们这些大臣整天猜忌这个猜忌那个。安禄山手握重兵这不假,甚至朕他有野心,朕也是心知肚明,但那个手握重兵的边将没有野心呢?难道把他们都杀了吗?换了人就不会有野心了吗?朕如此宠爱安禄山就是为了想拢住他的心,而你们整天猜忌他,朕的努力不是白费了吗?”

李隆基说道最后,用眼瞟了下杨国忠,这番话表面说给韦见素,实则是说给杨国忠。

韦见素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他呶呶嘴示意杨国忠继续顶上,然而杨国忠听出了李隆基话语中的意思,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今后凡是再说安禄山想谋反的,朕一定要重重处罚他!”

至此,杨国忠和韦见素两个人已经彻底无语,只得行个大礼,灰头土脸的退了出来。

……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种反应,杨国忠已经是在意料之中,但韦见素心中却是很郁闷,在他看来,自己今天完全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这让他很是不爽。而韦见素之所以能作为杨国忠看重的人,恰恰具备了杨国忠那种不断变通的特点。

于是,两个人没过几天,继续找到李隆基,变换一种方式继续劝谏李隆基。

“陛下真是圣明,前几日臣等以为陛下并不知道安禄山的野心,臣等实在没想到原来一切尽在陛下的掌握之中,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臣建议暂时除去安禄山平章事的职务,并且下诏以贾珣为范阳节度使,吕之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这样的话,安禄山的势力就被分解了。”

这次率先说话的依然是韦见素,先是一通臭捧,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皇帝陛下不是说不让提安禄山谋反吗?所以在韦见素的话语里避开了“谋反”这样敏感的词汇。

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在一些语言和文字的表述上,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其尺度拿捏的实在精准。

“嗯!这个计策好,这样既可以不打草惊蛇,又可以看看安禄山的反应!”李隆基点头称是。

“陛下!臣还有一个建议!”此刻在杨国忠的头脑中飞快的闪过一个念头,不等李隆基开口,他继续说道:

“陛下在下诏书之前,可以派人去范阳亲自看看安禄山的反应,陛下心里也好有个准备。”

面对杨国忠的建议,李隆基低头思考了片刻,然后他抬起头来说道:

“这样也好,那就排朕的内侍辅谬琳以赠送水果的名义到范阳走一趟吧!”

辅谬琳!当杨国忠听到这个名字后,他本能的皱了皱眉头,虽然他并没有当场反对李隆基提出的这个人选,但他对这次范阳之行隐约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杨国忠的敏感并非空穴来风,很长时间以来他对宫廷内的所有人全都了如指掌,而辅谬琳的人品他更是十分了解,一个自私、贪婪、虚伪的宦官,这样的人前往范阳去探听关于帝国命运的消息,他带回来的消息会是真实的吗?

事实证明,杨国忠的担心全都一一应验,辅谬琳在范阳被安禄山重金收买,他反馈给李隆基的消息是: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

“禄山和朕是推心置腹啊,不可能有谋反的野心,国家北部奚和契丹还要靠禄山去震慑他们,朕愿意为他担保,爱卿们不必忧虑。”

当李隆基听到辅谬琳反馈的消息后,立即将杨国忠和韦见素找来,然后兴冲冲的对他们说道。

韦见素尴尬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皇帝信任的内侍带回来的消息还会有错?此时连韦见素自己也开始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然而杨国忠并没有动摇,虽然他没有证据证明辅谬琳有什么问题,但天生狐狸般的狡猾和敏感,使他觉得这个皇帝信任的内侍正在忽悠所有人,甚至是在忽悠大唐帝国的命运。

杨国忠依然没有站出来,甚至韦见素对他都颇有意见,认为他是个懦夫,但所有人都不会知道,此时杨国忠的心中正在酝酿着一个计划,他坚信这个计划的实施将会使皇帝陛下对安禄山要谋反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