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抚(第2/2页)
“臣谨遵圣意!”
杨国忠一边说着,一边伏地叩拜,那一刻他的脸上其实写满了失意和忧虑。
……
对于杨国忠来讲,和皇帝陛下的这次对话,算是达到了目的。虽然没有改变皇帝陛下对安禄山依然宠信的态度,但至少阻止了安禄山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他只能通过时间的推移去试图改变皇帝陛下的想法,但如何尽快实现这个目的,这将是留给杨国忠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而对于安禄山来讲,当时虽然他是一名边将,但朝廷中他的眼线也不少,例如吉温就是其中的一个。杨国忠和李隆基的对话,很快就通过吉温那张“快嘴”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他虽然知道杨国忠阻止李隆基召自己进入宰相班子,这让他愤怒不已,但皇帝陛下的赏赐还是让安禄山瞬间冷静下来,只是此刻他的心中还是有些忐忑。
原因在于他猜不李隆基的真实想法。
按说自己先前的那场哭诉和这次李隆基赏赐,已经可以表明皇帝陛下并没有听信杨国忠的话而猜忌自己,但敏感的安禄山还是决定要在试探一下李隆基的真实想法。
虽然此刻并不是在自己的封地范阳,但安禄山还是决定要赌上一把,这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十分强大和果敢的。
在杨国忠和李隆基那场对话的三天后,安禄山上表李隆基一口气请求兼领闲厩、群牧使以及总监之职,并推荐时任御史中丞的吉温为武部(兵部)侍郎,安禄山之所以提出这两个请求,是因为闲厩、群牧使和总监的职务掌管着帝国的马匹,而推荐吉温则是对他的报答,以及将吉温安插在杨国忠的身旁,来时刻刺探杨国忠的行迹。
对于安禄山的请求,李隆基当即同意。
从李隆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对安禄山有求必应,甚至不厌其烦的满足安禄山的种种请求,并不是他的内心对安禄山的野心无所察觉,李隆基的良苦用心在于他想通过自己的恩宠来笼络安禄山进而消解他的野心,使他感恩戴德的忠于自己。
但是,曾经开创大唐帝国黄金时代的李隆基,居然被目不识丁、粗俗狂妄的安禄山一番小丑般的表演所蒙蔽双眼,殊不知李隆基的所作所为正在不断刺激安禄山的野心和欲望,而他对安禄山的一个又一个赏赐,从客观结果上最终却为安禄山创造了便利条件。
更可悲的是,李隆基并没有就此悬崖勒马,要知道安禄山现在依然身在长安之中,只要不让安禄山离京,或许后来的那场悲剧就可以避免。
但李隆基的一念之差,却最终放虎归山,使安禄山终成祸患。
天宝十三年(754年)三月,在京城长安已经呆了两个月的安禄山终于坐不住了,他深怕杨国忠的不断进谗,会使李隆基改变对自己的初衷,要知道他这次只身来长安,本身就是冒险行为,在长安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虽然他凭借着貌似忠厚的表演,取得了李隆基的信任,但是杨国忠那如同鬼魅般的身影,还是让他备受煎熬。
安禄山突然想离京的请求在传到李隆基那里后,李隆基决定让高力士为安禄山践行。
在李隆基看来,这既是对安禄山此次前来的一个最终交代,也是有意识的让高力士查看一下安禄山的言行。
事实证明,这是安禄山在反叛之前最后一次到长安,而在这场最后的践行中,安禄山的表现不如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