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波攻击(第2/2页)

李林甫明白,前两波攻击自己出手够狠,虽然是在李隆基的默许之下,但太子李亨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他十分清楚李隆基的内心所想,如果这一次自己依然冲锋在前的攻击李亨,他不知道李隆基会是个什么反应,也许会产生反感。

所以,这一次他决定将自己隐藏在幕后充当一个操盘手,派一个马前卒在前边趟路。

于是他让自己的亲信,曾在王忠嗣辖地内任职的济阳别驾魏林上疏李隆基,诬告王忠嗣说自己自幼深养宫中,与太子李亨交好,准备起兵拥立李亨为帝。

我坚信魏林的诬告之词是拜李林甫所赐,不过这也证明了两点,一是李林甫在攻击手段上有些江郎才尽。二是他这次将自己隐藏在幕后,确实很有自知之明。

前边我说过,在政治斗争中,同样的招数使用两次会让人感到厌烦,或许是李林甫已经预感到了什么,所以这次将自己隐藏起来也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心里。

事实证明,在魏林的奏疏递上去之后,李隆基的态度和先前大不一样,他不仅没有再一次默许李林甫继续展开打击,而且亲自为李亨进行辩护,他认为李亨作为太子生长在深宫之内,没有机会与外人同谋,魏林说的话都是胡扯。

李隆基的态度等于制止了李林甫对李亨的又一次攻击,但他却将王忠嗣从边境召回,以他在石堡城之战中消极为理由,将他下进了大狱,让三法司共同审理他。从李隆基的做法来看,王忠嗣很难逃过一死,幸好接替他陇右节度使职位的,也是其旧将的哥舒翰极力死谏,甚至甘愿以官职换取王忠嗣这条命,才使李隆基受到感动而免去了王忠嗣的死罪,将他贬为汉阳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而死,时年45岁。

李林甫对李亨太子集团的第三波攻击,相比于前两波攻击来讲,其冲击力削弱了很多,但却将李亨的首席嫡系成员,也是最具军事实力的王忠嗣成功打掉,从结果来看,收获可谓不小。

但从李隆基的态度来看,这一次他明显有搞平衡的色彩。

前两波攻击已经使李亨集团受到了重创,从李隆基方面来讲,其内心对李亨的猜忌之心得到了缓解,但李隆基有一个不能突破的底线,那就是只要李亨没有犯下大错,他的储君之位是不能动摇的。

坦白的讲,李林甫发动的第三波攻击很没有创意,所以李隆基制止了他,这等于保护了太子李亨,但另一方面李隆基对支撑整个朝廷运转的首席宰相李林甫,有一种本能的依赖,这源于李林甫很会巴结,也源于他确实能干。

所以李隆基在制止李林甫第三波攻击的同时,也必须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的感受,因为李隆基十分清楚的知道,由于一日杀三子事件,导致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作为臣子的李林甫其实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看来李林甫发动的两波攻击,李隆基能够默许,出于打压李亨的同时,也是为了给这个自己仰赖的首席宰相以足够的面子,毕竟帝国的整体事务还要依靠他,但第三波进攻让李隆基明显感觉到李林甫有些得势不饶人,所以他制止了李林甫,而将王忠嗣下狱,则是为了让李林甫的心中得到些许安慰。

如此看来,高高在上的李隆基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注定要为一日杀三子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付出弥补的代价,对于整个帝国而言,其实他是在帝国的现状与未来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调整。

从结果来讲,李隆基达到了目的,但在不经意间却让李林甫却陷入了一个窘境,自此之后一直到天宝十一年李林甫去世为止,虽然他试图继续想多次扳倒太子李亨,但始终未能如愿,而太子李亨虽然保住了地位,但因为先前的三次打击,使他在此后的日子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种日子一直到十年后他在灵武称帝方才结束。

好了,关于李林甫专权的一些事情我们先讲到这里,当然李大人的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在介绍他接下来遇到生命中克星的故事之前,我们暂时先远离朝廷的你争我都,将目光投向远离大唐帝国疆域的中亚地区。

因为在那里,一场对伊斯兰文化和盛唐文化影响至深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