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严挺之事件(第2/2页)

严挺之是个有情义的人,但处在险恶的官场中,这种情义往往是致命的,更何况是他遇到了和他存在过节、有仇必报的李林甫。

好不容易找到了把柄,李林甫岂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像一头猎豹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他的猎物凶猛的扑去。

很快,李林甫将严挺之营救王元琰的事情报告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当即召集宰相商议如何处理严挺之。

而作为首席宰相的张九龄当然是无论如何也不开这场讨论的,事实上通后来的结果来看那,这又是一次考验张九龄政治智商的时刻。

从法律角度来讲,严挺之搭救王元琰本就属于徇私舞弊的行为,李林甫虽然是出于一种公报私仇的心里将他揭发,但揭发这种做法的本身在皇帝看来,却是一种大公无私的体现。

而张九龄在这次议论中,却是情感战胜了理智!

“严挺之营救王元琰这件事,你们说该怎么处理呢?”李隆基向众人问道。

“陛下!王元琰罪名属实,严挺之身为国家栋梁,故意偏袒罪犯,应和王元琰一并治罪。”李林甫立即站出来说道。

“陛下!王元琰这个案子和严挺之没有关系!无非是因为王元琰的夫人是严挺之的前妻,但是既然已经离婚了,也就没有感情了。要是还有感情怎么会离婚呢。请陛下明鉴!”张九龄立即辩解。

李隆基用冰冷的目光注视着张九龄,片刻之后他缓缓的说道:

“虽然离婚了,也未必就没有偏私啊!”

李隆基的这句话摆明了是要将严挺之治罪的,而且这句话让张九龄倍感尴尬,这等于是在嘲笑张九龄,你的情商有些过低!

讨论过后,张九龄尴尬的退了出去,没过多久他先前的预料成为了事实。

张九龄罢免宰相,改任为尚书右丞(右仆射),李林甫接替了他的中书令职位,一同受到连累的还有和张九龄交好的另一位在宰相成员裴耀卿,他的官职和张九龄正好对应——尚书左丞(左仆射)。

张九龄虽然早就料到罢相这一天迟早回到来,不过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一天并没有在牛仙客事件时皇帝公开翻脸之后到来,反倒是严挺之营救王元琰这件和自己关系不大案子,皇帝陛下却做出了罢免自己宰相职位的决定。

张九龄或许没有想到,在他出面为严挺之辩护的时候,这个案子在李隆基看来事实上已经变成性质,前边我们说过,每个皇帝内心最忌惮的就是结党营私,李隆基认为严挺之能够无视国家法律,胆敢出面营救王元琰其实是一种结党营私的行为,而张九龄出面辩护,说明他们最大的保护人正是张九龄,综合以前张九龄的多种表现,不被罢相那实在是没有天理。

不过更加张九龄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他曾经的举荐的官员周子谅因为触犯了李隆基,张九龄被加以举荐失职之罪,贬为荆州长史,一直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逝世为止,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张九龄以文士之风进位宰相,同样也因为文人身上的那种桀骜不驯,最终输给了更加务实的李林甫,不能否认张九龄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但身处险恶的官场,仅有一颗赤诚的心灵是远远不够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曾经在诗中,自比傲立风中的兰贵,而他的结局,再一次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文人们大多都是理想主义者,虽然这种理想使他们的灵魂变得充实和丰满,但个体的灵魂实在太过渺小而短暂,难以抵御这俗世的摧残,终究没有人能在理想主义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对于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而言,张九龄的被贬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诚如《资治通鉴》所载:

(皇上即位以来)所用的宰相,姚崇崇尚通达,宋璟崇尚法治,张嘉贞崇尚吏治,张说崇尚文学,李元纮、杜暹崇尚节俭,韩休、张九龄崇尚正直,各有他们的长处。九龄既获罪,从此朝廷的官吏,全都保身禄位,不再直言上谏。

在我看来,最悲哀的人其实不是张九龄,而是李隆基!

二十年后,当他急急如丧家之犬般的前往蜀中躲避安禄山的叛乱时,他终于想起了当年张九龄跟他说过安禄山必反的话,只是那个时候全都为时已晚。

赤诚的心灵往往被世俗的鄙薄所污垢,但历经时间的洗练、岁月的冲刷,终还其本来面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