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朝堂争执(第2/2页)

于是有的人开始切切私语,有的人开始偷偷的抬起眼睛观察张九龄此时的表情。

此时的张九龄虽然嘴上并没有反驳李林甫,但他内心照实吃了一惊,这个表面看起来柔弱的李林甫为什么今天会如此一番常态,虽然俩人不和由来已久,但公开挑衅实在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他隐隐觉得李林甫这种强硬的态度,其背后可能是皇帝意志的体现!

“好了!李爱卿的说法朕赞同,不过到底该给个什么官职,明天再议!”李隆基的话打断了张九龄的思绪。

事实上没有人比李隆基此刻想的更多,李林甫的挺身而出,让他找到了可以就此退身的台阶,而且李隆基最后所说的话,也表明了对李林甫的肯定,但是他不想就此在朝堂之上让张九龄丢了身份,如果自己顺着李林甫的思路和他站到同一阵营,那么身为首席宰相的张九龄无疑颜面尽失。

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句话,李隆基认为凭借张九龄的聪明才智,通过这次朝堂之上的争执,他应该能够悟出些什么,从而能够使自己变得圆滑一些。

然而高层大厦都是带有棱角的砖瓦所建成,如果将它们打磨成没有棱角的石头,那么只能变成深处水中让人观赏的鹅卵石。

当第二天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张九龄的表现终于让李隆基再也不能忍受下去!

“陛下!牛仙客万万不能任命啊!如果开了先例,臣恐怕未来一发不可收拾,如果陛下执意如此,臣不敢奉诏!”

张九龄你才学如此出众,为什么就不开窍呢?看来“读死书,死读书”这句话,就是再说你这样的人。

面对张九龄的固执,李隆基终于不再忍耐,因为此刻张九龄的话在李隆基看来,已经变了味道,不再是衷心纳谏,而是故意限权!

“难道什么事情都由你做主吗?”李隆基顿时翻脸!

“陛下不嫌弃臣的愚昧,让臣身在宰相的职位上,臣怎么能不实话实说呢?”看到李隆基翻脸,张九龄顿时跪倒在地。

“你嫌弃牛仙客出身低微,而你是名门望族出身吗?”显然李隆基这次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给张九龄留任何面子。

“臣是龄外海边微贱的人,比不上牛仙客出生在中华大地,然而臣身在宰相之位,掌管各种事务多年,而牛仙客是边陲小官不识文学,如重用他恐怕众人不服!”

“懂文学有什么用,朕需要的是能为朕分忧的人,朕就是要重用牛仙客!”李隆基的声调越来越高,说道最后已经有些歇斯底里,说完后他起身怒气冲冲的离开了朝堂。

朝会又一次不欢而散!

张九龄的固执和皇帝陛下的愤怒,李林甫全都看在眼里,显然皇帝陛下已经忍无可忍,但是在李林甫看来,皇帝陛下离开朝堂之前最后的那句话,显然是对自己的一种暗示,因为在此之前的还京事件中,他已经充当了一次为皇帝陛下分忧的角色。

但是今天朝会上针对牛仙客的问题,实质上并没有最终的结果,李林甫现在要做的是就是让皇帝陛下尽快做出重用牛仙客的决定。

于是,他再一次私自找到李隆基。

“陛下千万要息怒,如果真的有才干见识,何必非得懂得文学!陛下贵为九五之尊,现在想用人,有什么不可以的!”

李林甫的这句话,既是在举荐牛仙客,同时也是再推荐他自己!

最终在李林甫的不断怂恿下,一个月后李隆基下诏赐牛仙客为陇西县公,并给予食邑实封三百户。

牛仙客事件是张九龄担任宰相以来,李隆基第一次公开在朝堂上和他翻脸,这里边固然有张九龄的固执不圆滑的原因,也有李林甫挑拨是非等诸多因素,但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李隆基心态的微妙变化。

此时的李隆基不能说完全放任了自己,但是与开元初年相比,他的确缺少了那种锐意奋进的势头,相反的是自大、唯我独尊开始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逐渐陷入了一种畸形状态,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在很多人看来,李隆基表现出残忍绝情的一日杀三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