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损俱损

萧嵩实在没有想到韩休居然这么生猛,归根到底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韩休先前的经历并不十分了解,其实细数韩休的履历,他当过左仆阙,也就是说是谏官出身,试问谏官哪个不是敢言的主儿?第二个原因则是萧嵩和韩休的性格截然相反。

这也是萧嵩在内心深处对韩休有意见的关键所在。在外人看来,萧嵩因为武官出身,可能更加粗狂;而韩休则是文臣,应该更加温婉一些。

事实上这两个人的性格如果反过来,反而更加准确。萧嵩其实是个处事圆滑,典型的官场老油条;韩休却是个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人。

所以综合各种原因,也就注定了萧嵩和韩休肯定是不能融合的。

当韩休顶撞李隆基的时候,萧嵩就意识到当初举荐韩休进入宰相班子是个错误的选择,因为这样的人实在不好驾驭,但是现在自己又不能立即将韩休踢出去,如果那样无异于等于煽了自己的耳光。

所以,萧嵩的策略只有等,等待机会的出现,等待韩休出现纰漏。

这种等待注定是熬人的,因为彼此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差异,其实韩休对于萧嵩的很多做法也很是不屑,这让萧嵩很是不爽。

萧嵩喜欢巴结有权势的宦官,韩休嗤之以鼻;萧嵩喜欢为李隆基歌功颂德,韩休认为他虚伪,总之萧嵩在官场上所做的在别人看来全都很正常的一切,在韩休的眼里就显得格格不入,而韩休的性格和经历又注定使他不会像卢怀慎、源乾耀那样甘愿做个好好先生,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休的不满情绪渐渐的显露出来。

据史料记载,韩休经常当面奚落萧嵩,说他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更有甚者还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揭萧嵩的短,这让萧嵩倍感尴尬。很多人都认为韩休是一个不懂得的感恩的人,他能够进入宰相班子全赖萧嵩之功,现在即使看不惯萧嵩的所作所为,至少也不应该当众发飙,最起码应该让老领导的面子过的去。

在我看来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根本没能换位思考的站在当时的环境去分析这个问题。韩休能够一路升迁走到今天,绝不是靠痛骂大臣、顶撞皇帝走过来的,以韩休的智商不会不懂得官场的规则,萧嵩作为他的举荐人,他难道会不知道应该照顾萧嵩的面子?

事实上,韩休之所以如此对待萧嵩,其本身的性格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得通,最多算是个诱因,而隐藏在背后的,其实皇帝对韩休的看重。

资治通鉴上记载说,韩休进入宰相班子后,每当李隆基在皇宫内举行各式各样的宴会及在苑举行狩猎活动时,往往都会下意识的对手下人问韩休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于韩休是一种敬畏的态度,和当年李世民对魏徵的态度颇为相似。而李隆基每次问完之后,韩休的谏书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李隆基的面前,李隆基不用看也知道又是在劝自己不要铺张浪费、追求奢华生活之类的话。

那些善于逢迎的太监们知道李隆基作为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皇帝,本能的对韩休的谏书有一种排斥心里,所以在李隆基面前吹风说自从韩休做的宰相,陛下比以前瘦了很多,应该立即将韩休赶走。

而李隆基的回答却出乎了这些人的意料:朕虽然比以前瘦了,但天下的百姓一定比以前肥了,萧嵩虽然每次都顺着我,但朕每天睡的并不安稳;韩休的话虽然不中听,但是朕睡的安稳,用韩休并不是为了朕,而是为了大唐!

从这个事例我们明显看出,对于韩休的性格以及品性,李隆基其实是有着很深了解的,从李隆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韩休的工作作风是肯定的,甚至是一种推崇。

所以我始终认为,韩休不断奚落萧嵩,是因为韩休知道自己的这种作风皇帝是认可的。而透过史料,我们还能知道萧嵩虽然厌恶韩休,但史料上并没有他和韩休当庭争辩甚至是暗战的记录,萧嵩并不是怕韩休,而是他担心一旦得罪了韩休,那个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态度。

但韩休的做法显然有些过火,皇帝虽然肯定你的工作作风,但如果破坏了团结,这是任何一个皇帝所不愿看到的,然而韩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里他的性格因素就凸显出来了。

面对韩休的紧逼,萧嵩显的很彷徨,每次在李隆基面前,当韩休直面顶撞他的时候,他都是默默无语,因为他始终在观察李隆基的的态度,通过几次认真的观察后,他发现李隆基对韩休这种丝毫不考虑别人感受当堂庭争的方式也有些不满。

于是,一个将韩休踢出宰相班子的计划,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这个计划名叫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