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组团群砸(第2/2页)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四日,在李隆基和张说因为人事任命问题产生分歧的两个月后,“三人帮”正式联合上疏李隆基弹劾张说,理由是张说曾经把一个叫王庆的术士招到家里占卜星象,并且奢侈过度接受贿赂。
如果是在一年前这封奏疏送到李隆基面前,他一定会当成废纸扔进垃圾堆。但是现在不同,因为在此之前和张说因为人事问题的分歧,使李隆基对张说已经有了反感,在这个节骨眼上,“三人帮”的弹劾只会使李隆基那颗反感的心,进而转化成一种猜疑。
这就是宇文融所看重这次机会的全部原因。
事实证明,宇文融这次押对了宝,在弹劾奏疏刚递上去,李隆基就下令让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和刑部尚书韦抗、大理少卿胡珪和崔隐甫一起在御史台审讯张说。
从负责审讯工作的成员名单来看,没有一个是张说的人!
源乾曜和张说是暗中不和,崔隐甫恨张说恨的咬牙切齿,韦抗和胡珪虽然和张说没有什么矛盾,但也没有什么亲密的交往,审讯的结果闭着眼都能猜出来,张说即使打死也不说,这些人也会想尽办法让他招供,然后写个一切属实的调查报告递上去。
当李隆基看完报告后,下令将张说暂时下在大狱之中。对于如何处理张说,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张说的身份不同于其他人,因为张说曾经做过李隆基的老师,而且当初因为“功臣”的身份和姚崇的算计被贬出过京城,八年后当李隆基需要他重新回来的时候,他没有丝毫的怨言而依然尽心竭力的为这个帝国工作,最关键的是,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揣摩出李隆基内心深处的需要,是张说首倡封禅泰山,并成功策划实施。
对于张说的功劳,李隆基自然不会忘记。对于张说特殊的经历,李隆基有着别样的感受。
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期间,李隆基让高力士前往大狱探望过张说,高力士看到张说蓬头垢面的坐在地上,用瓦器吃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恐。
高力士向李隆基如实的汇报了这一情况,李隆基的脸上现出了怜悯之色。作为久在皇帝身边的贴身宦官,李隆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全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陛下!张说乃是有功之臣,又曾经做过陛下的老师,希望陛下能够从轻发落他。”
高力士的语调虽然很轻,但在这种氛围下,他的每一句话不时打动着李隆基那颗怜悯的心。
李隆基点点头,然后他命人开始起草诏书。
……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十二日,张说被解除中书令之职,六年的宰相生涯就此终结。不过由于先前高力士的求情,所以李隆基并没有将他一撸到底,其他的官职保持不变。
对于张说而言,他对于一切已经看的很淡,当年被外贬京城八年后还能回来,他认为已经算是个奇迹,而且经过自己的努力,又使自己成为朝廷中的红人,即使现在走背字,除了不当宰相,其他的依旧没变。
现在,我已别无所求,宇文融你虽然现在胜利了,但是你的一生也未必能够达到我的高度!
事实证明,在看到张说的处理结果后,宇文融的确很不满意,虽然张说已经身在宰相行列之外,但他只要在朝廷存在一天,就有可能再次重新被皇帝启用。
绝不能让张说再次站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宇文融再次开动自己的脑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制造更大的阴谋试图致张说于死地。
但很多时候,人一旦把自己交给了阴谋,就等于把成败交给了运气那乖张的胃口,没有人能够精细地把握阴谋的走向和脾气!
在我看来,宇文融虽然有权谋,但他的情商远不如他的智商高,他并没有走进李隆基的内心,去真切的体会李隆基之所以这样处理张说的渊源,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走进,因为以制造阴谋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本身只是关注于“术”。
宇文融依然肆无忌惮和他那些盟友们攻击张说,然而他没有观察和意识到皇帝陛下早已经厌烦了他这种把戏,既然你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就此收手,那就只能有我来用强制的手段来终结这场争斗。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月二日,为了结束彻底结束这场纷争,李隆基决定两个人各大五十大板,张说被勒令退休回家养老,宇文融则被外贬为魏州刺史,崔隐甫暂时解官回家照顾年迈的母亲。
整个纷争终于可以暂告一个段落,当然也仅仅是暂时。因为无数的历史事实充分印证了朝廷的党政不会就此轻易的结束,宇文融和张说的斗争同样不例外,直到那个可怕的李林甫和颇具张说风范的张九龄逐渐走向前台时,这场斗争依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