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压内臣

宋璟不赏边臣是为了使大唐帝国从内到外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但宋璟明白仅仅是从帝国的外部着手是远远不够的,内部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边臣可以用不赏来抑制,朝廷内臣则可以用限权来压制!

于是,在宋璟刚刚处理完赏赐边臣的问题后,接下来他将目光瞄向了朝廷内臣。

宋璟明白,边臣们如果不加以限制,野心会越来越来膨胀,朝廷内臣同样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宋璟的观察,他发现很多不该身居高位的人,却坐在了那个高位之上。

宋璟是很多年来大唐帝国几番动荡的亲历者,他深知让那些怀揣野心的人坐在高位的危险,所以宋璟决定出手整治。

第一个目标:姜晦、姜皎兄弟。

兄弟二人的出身可谓是根正苗红,父亲姜行本在贞观时期是匠作大监(建设部部长),东征高句丽时不幸中流矢身亡,李世民哀恸不已亲自写诗以示悼念,并允许陪葬昭陵。

有了这样一位英雄的老爸,兄弟二人出生后,其人生道路可谓是顺风顺水,成年后姜皎当上了尚衣奉御(掌管皇帝的服装),虽然职位不高,但却是皇帝身边秘书类的人物。而哥哥姜晦成为太仆卿。

最重要的是,姜皎同时结交了那时还是王子的李隆基,并且因为脾气相投,渐渐的成为了挚友。从唐隆政变到诛灭太公主集团,姜皎也算是李隆基功臣团队的一员,由于他的功劳并不显赫,然而又有曾经和李隆基打下的友情,所以比起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姜皎在朝廷里安然无恙,被李隆基任命为太常卿。

姜皎的官职并不高,而他哥哥姜晦后来则当上了吏部侍郎。

就这样,凭借着英雄老爸打下的老本以及曾经和李隆基的那点儿交情,兄弟两个人仕途一番风顺,渐渐成为朝廷内新兴的政治明星。

但宋璟却明白,以兄弟二人的能力,实在不配担任这样的官职。

于是在看准时机后,宋璟暗中上疏李隆基,请求罢免兄弟二人的官职。

值得一提的是,宋璟是采取他性格截然相反的方法来撰写奏疏的,因为他知道如果仗义直言,以目前姜氏兄弟受宠的现状来看,皇帝陛下未必能够接受。

所以,奏疏的切入点是以关怀的口吻切入的。

“臣认为姜氏兄弟现在位极人臣,享受恩宠过盛,未来恐怕对这两个人的安全不能保证啊!”

分析宋璟的话,表面看起来是关心姜氏兄弟的安危,事实上是在变相提醒李隆基要注意对大臣限权。

在奏疏的最后,宋璟写上了这样一句话:

“刘幽求、钟绍京等人皆因恩宠过盛,方致贬黜,希望陛下明鉴!”

如果说上边的话还让李隆基有所犹豫的话,那么这最后一句话,宋璟坚信将会让李隆基下定决心免去姜氏兄弟的官职。

因为李隆基是不会忘记大功臣刘幽求和钟绍京在自己身边时,是那么让他寝食难安。

果不其然,在宋璟上疏不久后的开元五年(717年)七月,李隆基下令免去姜晦吏部侍郎的官职,改任宗正卿。就这样姜晦从朝廷的中枢部门一下子转到了皇帝的内侍机构,典型的明升暗降。

姜晦虽然被暗贬,但至少还是皇家公务员,而姜皎则被一贬到底,不仅丢掉了太常卿的官职,而且被勒令返回原籍,不过李隆基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姜皎曾经的待遇保持不变。这种做法颇有些当年刘秀的风采。

宋璟的几句话,就让姜氏兄弟丢了官职,要说这两个年轻后生和宋璟比起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在限制内臣的道路上,扳倒姜氏兄弟仅仅是宋璟小试牛刀,在扳倒姜氏兄弟的两年后,他将目标瞄准了另一个人,和姜氏兄弟比起来,这个人才是个真正的大人物。

第二个目标:王仁皎。

王仁皎的来头可谓不小,他是李隆基的岳父。不幸的是开元七年(719年)四月,王老爷子撒手人寰。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宋璟都不放过,我们的宋大人是不是有些刚正的成了二杆子?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在宋璟看来,王仁皎的问题要比姜氏兄弟的问题还要严重,因为在王仁皎死后,他的儿子王守一请求将老爹的坟头抬高到五丈二尺(大约17米左右)。王守一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李隆基的外祖父窦孝谌死后坟头的高度就是五丈二尺。

窦孝谌是李旦的岳父,王仁皎是李隆基的岳父,同是岳父级别的人物,所以待遇应该相同。

而事实上当时规定一品大员的坟头不超过一丈九尺,即使是陪葬皇陵的一品大员坟头也不能超过三丈。

五丈二尺?怕轰炸机找不到目标啊?

王守一的奏疏递上去,李隆基当即批准。坦白的说,李隆基批准同意并不是拍脑门决定的,不仅因为曾有先例,更因为在李隆基还是王子的时候,王仁皎对他十分照顾,曾经卖掉自己一件名贵的衣服,让李隆基吃上一顿难忘的生日晚宴,而且大舅哥王守一始终是李隆基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