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进击山西(第3/9页)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是让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大败而归。只是,马谡还能跑回来和诸葛亮见上一面,而李孝基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潸然泪下。

在他看来,自己是造成叔叔被杀的罪魁祸首。

而且,从整个战局来看,偏师部队全军覆没,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刚到了山西就打了这样一个大败仗,一时间唐军谈虎色变,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局势是险恶的,人心是浮动的,只有李世民始终是信心百倍的。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知道,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会全力向前闯!忍受失败的痛苦,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奋力前进!我相信,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我!

于是,就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李世民开始展现出他超越常人的一面。可以说,李孝基的死点燃了李世民胸中愤怒的火焰,他仿佛看到前方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向他招手。这种力量的名字叫做:信念。

很快,李世民就等到了这个机会。

十二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尉迟恭的增援部队,由于光荣地完成了增援夏县的任务,准备返回老巢浍州。

李世民果断决定,在尉迟恭返回浍州的途中,打一场伏击战。李世民这样做,不仅是为李孝基报仇,更重要的是,借此战的胜利鼓舞一下士气低落的唐军。

鉴于这个任务实在太过重要,李世民充分汲取了夏县之败的教训,在选帅工作上,是慎之又慎。最后,在经过深思熟虑和一番对比之后,李世民决定将这次伏击战的任务交给两个人:殷开山和秦琼。

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这些年在李世民手下东征西讨,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殷开山是一个见到敌人眼就红的人,任凭别人说什么,我也得抄家伙就上。

而选择秦琼,是因为李世民很顾忌尉迟恭的武艺。在唐军阵营中,相信也只有秦琼可以和尉迟恭对上靶子。

伏击战,打的就是一个字:猛!

现在好了,一个猛将配上一个猛人,相信这场伏击战打得一定会很生猛。

在哪里打呢?就在美良川吧。

美良川是夏县返回浍州的必经之地,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特点:四周环山。这实在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李世民忽然感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自己倾斜。

正如李世民所料,三天后,传来重大喜讯:美良川大捷!美良川大捷除了殷开山和秦琼指挥得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尉迟恭轻敌所致。

有句话叫做:骄兵必败。

刚刚灭了李孝基,就挨了李世民的当头一棒,本以为李世民只会在柏壁做缩头乌龟,没想到打了自己的闷棍,尉迟恭郁闷到了极点。但郁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眼下还是要迅速决定去往何方。

由于遭到了伏击,尉迟恭觉得不能再往前走了,说不定在前方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另一个伏击圈,就等着自己往里钻了。相同的错误,当然不能犯两次。所以,尉迟恭当下改变返回浍州的决定,准备改道前往河东和驻守蒲坂的王行本会和。

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奇妙,明明你已经预料到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且你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有的人注定了,命运中是有克星的。而李世民就是尉迟恭的克星。

就这样,尉迟恭率领着手中仅剩的一千人马,悄悄地改道前往蒲坂。他相信,这次一定会瞒过李世民。但是,当他走到一个叫安邑的地方时,尉迟恭觉得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前方,出现了唐军,准确地说是李世民率领的唐军。

难道李世民是神仙?已经算出了尉迟恭会去蒲坂?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只能告诉你,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除了具备勇敢、谋略之外,还要具备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敏锐的直觉。敏锐的直觉告诉李世民,尉迟恭很可能会改变行军路线。

当李世民取得美良川大捷后,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明白,尉迟恭这样的对手,不能给他半点缓手之力,必须要穷追猛打。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

所以,当尉迟恭悠闲地走在前往蒲坂的路上时,李世民率领三千轻骑兵,连夜抄小路,直插美良川到蒲坂的必经之路———安邑。

也许你会问,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敏锐的直觉?

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你:天赋!

钉子户

安邑这个地方,名字虽好,但尉迟恭在这里注定是不能安逸的,相反,由于李世民的突然出现,让尉迟恭很是手忙脚乱。

经过我们尉迟恭同志的奋力拼杀,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尉迟恭本人和监军寻相之外,其余的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