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袁世凯与李鸿章的第一次会面(第5/6页)

一种由多年的杀伐决断锻炼出来的浓烈的匪气。

所谓匪气,具体解释就是:跋扈、嚣张、敢作敢为、敢想敢赌,而这一切都隐藏在表面的谦恭之下,因为匪气并不需要拿出来显摆,而是存在于骨头里。

跟吴长庆一样,短短的交往,李鸿章已经感受到了袁世凯这个人的不简单。在李鸿章看来,袁世凯最厉害的并不是他能猜中自己的心理,知道不会真的拿这些小报告去弹劾他。袁世凯最厉害的是能过得了自己这关,在听到对自己官声不利的言论时,他并不着急辩护,他拉得下面子。而那些科举正途出来的道德君子,一旦听到关于自己的风言风语,立即血冲脑门,抡起袖子跟你没完。袁世凯是有私心的,但一个拉不下面子的人会有更大的私心。而袁世凯不是这样的人。

李鸿章只好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收起那堆弹劾报告,然后说了那句他特别想说,而袁世凯又特别害怕听到的话:“袁啊,你回来了很好,我也很想你(才怪),先去探个亲,去趟河南。然后呢,你还是继续回朝鲜。朝鲜不能没有你啊,你的新职务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升半级——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兼抚辑事宜,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新职务翻译过来就是在他的老本行上再加一个为进入朝鲜的清军做后勤保障工作,比如建兵站、存军粮、喂军马、搬弹药,反正要保证清军的后方补给。

很显然,对于袁世凯的装病,李鸿章心里明镜似的。让袁世凯回来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先安抚一下他。李鸿章知道,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朝鲜真的离不开他,即使不要他去前线打仗,留他在朝鲜后方去稳定军心也是很必要的。

可惜的是李鸿章并不知道,想回国正是袁世凯隐藏在内心多年的秘密。在见到了李鸿章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国内发展的决心。李鸿章冲天的权势令人羡慕,别人对他心怀畏惧,而袁世凯想到的是项羽那句著名的口号:彼可取而代之。

李鸿章这个传说中清国最厉害的官场人物,在袁世凯眼里早已经垂垂老矣,别人看到了他表面上的强悍,袁世凯却看到了他强大下的虚弱,袁世凯知道:自己将是取代他的人。

李鸿章,让我回来取代你吧!我就是来取代你的人!

但李鸿章的指示让袁世凯失望了。他真的不明白这个老年瘦子为何在他回国问题上就如此坚持。以前还可以说是没有替手,现在他连替手唐绍仪也亲自找好了,而且事实证明唐绍仪也干得不错,难道真的准备让我在朝鲜养老?

他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总督衙门,去了一个地方——北京。

即将出场的带头大哥

北京朝阳门外,袁世凯来到了这里。他的内心很痛苦,如果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他还必须回到朝鲜,这一切又会让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打了水漂,他想回国进入军界的理想也将再次成为泡影。

“要不咱们还是去朝鲜吧。”朝鲜姨太太说。

“去他娘的去!我再也不去你们那个鬼地方了!”袁世凯怒道。

他行动了。行动的目标是那些能够在朝廷说得上话的满族王爷。按照袁世凯的官职,他是没有办法“求见”到这些人的。不过,北京城里有的是这样为办事的人和高官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袁世凯找到他们,说明自己的来意。

然后他从行李中掏出了一些沉甸甸的东西——黄金。

在“总理”朝鲜的十几年里,袁世凯一直没有闲下来,除了阻截日本势力在朝鲜的渗透和发展流氓情报队伍,他还利用职务上的方便,与北洋水师的舰长们一拍即合,先是用军舰将鸦片运到朝鲜,然后把高丽参运回清国——当然,所谓的运,其实就是走私。多年来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让他积攒了可怕的财富。所以,那天跟随他从朝鲜一同回国的,还有半船黄金,现在这些黄金就是他官场上的资本。

千载求功业,投笔从戎,不过人生笑谈一杯酒;

万里觅侯封,他乡月冷,谁能挡我这半船黄金?

袁世凯的心情真可以用这首词来形容。

夜色之下,几大箱金砖悄然抬进几位王爷的府邸。于是袁世凯的病马上好了,而在满族王爷的运作下,朝廷并没有改变李鸿章的命令——袁世凯必须继续为清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只不过他要去的地方不是朝鲜,而是一个现在从北京出发有动车组能够到达的地方——辽宁。

袁世凯并不知道,就在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意气风发的时候,有几双眼睛正在他的身后沉默地注视着他。他们是李鸿章在京城的眼线。袁世凯在北京行贿王爷们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过这些眼线的眼睛,他们向盛宣怀报告了这个消息,盛宣怀立即报告给了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