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四平不平(第7/10页)

4月11日深夜,林彪在给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中,在叙述了阻击新1军新38师和71军两个师的推进情况后,说:在此种情况下,及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和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行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则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以免束缚军队行动。

这是基于双方实力而得出的判断和建议,是林彪的又“一个根本意见”。

4月2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林彪同志: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二个团)化四平为马德里。

军委

5月12日,黄克诚致电中央:中央:(甲)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乙)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丙)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算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求得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丁)东北如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主力,来达到控制全东北的目地。

(戊)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内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不利。故提出面意见请考虑。

黄克诚

辰文

毛泽东不给黄克诚回电,是因为毛泽东不同意黄克诚的意见。

林彪不给黄克诚回电,是有难言之隐:他同意黄克诚的意见,却不能不执行毛泽东的决定。

4月18日攻占长春,林彪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天清晨,即发出一封电报:东北局中央:⒈长春攻占意义甚大。

⒉敌新一军三个师,七十一军两个师正向四平进攻,现一个师已被我大部歼灭另一个师被我歼灭两个营,我方伤甚大(开原起义约四千人)。

敌昨日已直接开始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⒊望令攻长春之杨国夫部曹里怀部及第八旅等有战斗力的部队星夜南下,至四平急进,决不可以攻长春伤亡与疲劳而有所影响,否则对大局极不利。

⒋长春只留少数部队保卫城市。

本溪、大洼的胜利,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迅速夺占,使黑土地局势一时变得好看了些。于是,林彪调兵遣将,“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其实,没有这些,林彪也不会违背毛泽东“化四平为马德里”的决定。

1945年11月21日,林彪在锦西发出那封“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的4A电报后第二天,又接到刘少奇代表中央拟定的《全力消灭锦州顽军》的电报(40)。这无疑是与林彪那个“根本意见”相悖的,但他仍然回电表示执行中央决定。

有必要把这封电报抄录如下。

军委:⒈我决心在锦西高桥以西山地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⒉梁师黄师应迅速到江家屯地区附近一带迅速休整恢复体力鼓舞士气,同时派出高干侦察地形提供作战意见度以小部控制大小虹螺山(岘)构筑据点。

⒊已令沙李部在高桥锦西(三十里)附近正面抗击敌人牵制敌先头,目前则派出小部队逼近敌人进行骚扰与夜袭。

4杨国夫部应以一个团接近铁路逼近与吸引敌人,其主力应到杨家杖子毛家屯一带望立即行动。

⒌此战关系全国政治形势关系东北前途,必须以最高度的积极与勇敢组织与进行这一战役,望加速休整部队尽可能求得部队的足衣足睡蓄养精力以便猛冲敌人向敌人肉搏。

林彪

廿三日十一时

虽无“决战至最后一人”的话,但决心和气魄都是够大的。

但要以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命令他的部队死守死地,直至战至一兵一卒,那就不是林彪了。

林彪调集十四个师(旅),以四平市区为中心,构成一条东西蜿蜓百余里的防线,先后击退敌人正面进攻和迂回,打成对峙。

5月15日,杜聿明调集十个师,分三路突击四平。以新1军担任正面攻击;71军两个师向四平以西攻击,威胁侧翼;以新6军等五个师向四平以东迂回,企图截断民主联军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