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2/9页)

我们来认识一下周馥。他当年64岁,也是安徽人,李鸿章的正牌老乡。自从25岁那年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之后,周馥一直是李鸿章的左右手兼心腹,对李家很不错,可以说与李鸿章名为主仆,实为手足。如果说盛宣怀是李鸿章最信任的经济上的助手的话,那么周馥就是李鸿章最信任的政治上的助手,事实上李鸿章一直把周馥看作权力衣钵的继承人,提前进行了安排。

当李鸿章来京与八国联军谈判之时,周馥正在四川做官,李鸿章就奏请慈禧把周馥调为直隶副省长(布政使),成为他这个直隶总督的下级,然后去世之前又让周馥代理自己的直隶总督之位并奏报慈禧。李鸿章虽然没有明说,但一切已经显而易见了:周馥是李大人从他的北洋集团中挑出来的接班人,如果在他死后,周馥能够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是比较满意的。

正是为了能够让周馥顺利接班,李大人生前的安排还不止这些,他还为周馥打击了一下那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袁世凯。

此时的老袁为山东巡抚,他曾经作为李鸿章的下属驻扎朝鲜,那时候李鸿章很是欣赏袁世凯,毕竟这家伙办事能力突出嘛。不过甲午战争前,袁世凯这小子从朝鲜一回国,就立即抛弃了当时权势还如日中天的李鸿章,寻找新的靠山,给京城里的王爷们送了好几箱金条。原来在朝鲜多年的袁世凯早已经看出,日本必定会对大清动手,而一旦动手,李鸿章必败,大清必败,李大人即使将来不被朝廷拿来当替罪羊,权势也会一落千丈。而对于老袁这样深刻了解日本的人来说,他知道日本既可怕又可学,到时候朝廷会“奇缺”军事人才,所以要早做准备,去寻找李大人之外的晋升门路。果然,甲午战争后,通过转投到李鸿章原来的政敌——清流派李鸿藻、翁同龢门下,老袁最终获得小站练兵的机会,以德、日模式训练新军。李大人对于袁世凯的“背叛”就只有气不打一处来了,这是他心里的一根刺,他曾当众痛斥袁世凯:“袁世凯,尔不知耶?这真是小人!”

当然,从整个事情的过程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和老袁之间也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权走茶凉,翻脸比翻书还快也是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只不过老袁准确地预判了官场权力走向,相信李大人也是会理解的,只是有些怄气。果然,在成为小站练兵统领之后,老袁又把原来的翁同龢等人给无情地抛弃了,新投靠在了荣禄的门下。此时的荣禄已经是领班军机大臣,深得慈禧的信任,正在西安陪在慈禧身边,一旦李鸿章去世,荣禄自然会支持老袁接班。李鸿章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在去世之前,李大人只好请动与他同在京城的北洋集团的老朋友庆亲王奕劻出面,奕劻在京城亲自表明了他并不支持袁世凯的态度,也算是为李鸿章中意的周馥铺路了。

等李鸿章一去世,接班人之争就达到了高潮。按照惯例,李鸿章应该有一份“遗折”的,也就是死前的最后一折,但李鸿章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写这份折子,只是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11月8日),才由心腹幕僚于式枚根据李鸿章生前的意思代为写好,然后上奏此时正在回京路上的慈禧,关于这份“遗折”,各种说法就冒出来了。

有一种说法是,折子中明确地推荐了老袁接班,并且还有一句很有分量的话:“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可是,我们在这份遗折里并不能找到这句话,白纸黑字,没有就是没有,甚至连袁世凯的名字都没有提到。那么,是不是这份遗折还夹着一份机密的附片,这句话就出自附片中,被慈禧“留中不发”,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在历史档案中查到这一句话了?

其实,不要说凭着李鸿章生前对周馥的安排他不会推荐老袁,即使真的有这样一个推荐老袁的附片,慈禧也没有任何理由和必要留中。李鸿章是11月7日去世的,慈禧当天就接到了电报,并在当天就终止了李鸿章去世前做出的周馥代理直隶总督的安排,正式任命袁世凯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而收到于式枚代笔的遗折是11月8日之后了,在慈禧已经任命老袁的情况下,如果李大人在生前也有推荐老袁的意思,这不正代表君臣一心吗,慈禧有什么需要特别将这样的“附片”保密的呢?另一方面,在于式枚发出这份遗折之前,他也已经在北京看到慈禧对袁世凯的任命,老袁成为接班人已经成为大家都知道的既定事实,如果再写关于老袁的推荐语,按照官场上的理解,这并不能表明李大人“和朝廷一心”,而是李鸿章北洋集团的后人在借机向袁世凯“献媚”,让李鸿章显得“掉价”,于式枚实在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