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6/9页)

老袁,你真行!

而袁世凯也小看慈禧了,在危难面前,她老人家是不讲面子的,东南区的协议已签,与洋人的“互保”成定局,慈禧的救命稻草就只剩袁世凯了。7月1日,慈禧再发上谕,7月3日,慈禧又发上谕,催来催去,居然有要撕破脸面的意思。

袁世凯再不“表示表示”,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其实袁世凯最担心的倒不是派些兵北上损兵折将,而是从此与洋人结怨而把右军整体拖入战争的危险。既然慈禧不顾体面一催再催,他也只有明从暗抗,只说不做了。

袁世凯高调地宣布山东将“组军北上”,当然小站新军的精锐他是不会动的,就从“先锋队”里挑选了6营共3000人。7月7日,这3000人奉袁世凯之命“北上”了,不过不要以为他们是“驰援前线”的,老袁的命令就是要“北上”,但不要与洋人交战。7月19日——在出发12天之后,该部到达沧州,平均每天行军约40里,离到天津还有240里,而此时的天津是一个什么状况,还在不在大清的手里,我们以后就会了解。

不过,虽然在事实上和洋人“互保”了,但袁世凯一直没有在“互保”协议上签字,对于签这个字,袁世凯不得不慎重。

他的官场实力无法跟李、刘、张三人相比,他们都是总督,只有他是新晋巡抚,所以这个字才不能签。万一将来慈禧追究,按照官场上官小倒大霉的原则,他不仅要被开刀,还是那些总督的替罪羊,这一点袁世凯不得不防。

所以在“互保”问题上,老袁的做法既和两江、湖广不同,也和闽浙不同:他先是动用新军将山东本省所有的洋人全部护送到当时的通商口岸——烟台,派兵保护,然后让烟台地方官府出面和各国驻烟台领事签了一个类似“互保”的条约。

看来,老袁同志是在山东设了一个“政治特区”啊,既保护了洋人,其实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戒备了洋人——这才是真正更好的“互保”。比起后来日本人在福建、英国人在上海违背“互保”协议的状况,山东的洋人始终比较老实,而袁世凯自己又没有出面,规避了朝廷问责的政治风险,如此高屋建瓴之手段,剑走偏锋之奇招,实在是高啊。

如果说盛宣怀的上海电报局是“东南互保”的中心,那么他老袁的山东巡抚衙门就是“东南互保”的另外一个中心。由于各地与朝廷的往来电报只能通过他的巡抚衙门电报房中转,袁世凯就一直注意地方官中是否有攻击“东南互保”的电文奏折,一经发现,及时截住。比如广西巡抚黄槐森的电奏就被袁世凯及时截住了,袁世凯及时通知李鸿章,李鸿章及时把黄槐森大骂了一通——虽然他不在东南区,但“东南互保”也不能少了他老袁啊。

而袁世凯的工作并没有完,接下来他要对付义和拳和教民。

在慈禧宣布“合法”之后,山东地区原本沉寂下去的义和拳组织自然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已经准备大闹一场,出一口几个月前被“袁鼋蛋”打压的恶气。而袁世凯比较难办的是,之前他对付义和拳的清剿主要是依靠地方官府的力量,而现在即使他能和慈禧顶着干,地方官府也不会听他的命令去“剿匪”。

袁世凯手中有一支绝对听他命令的队伍——新军。

他先派人在各州县张贴给义和拳的告示:朝廷已经承认你们合法了,让你们杀洋人,那么你们都应该奉命“北上助战”,真正的“义和团”都已经去了京津,山东境内已经没有了,留在山东的都是“伪团”、乱匪,杀无赦!

老袁就是以这个连慈禧都无法反驳的理由,在山东开始了对拳民大规模的清剿。山东各地到处血流成河,人头满地,山东的拳民别说出来闹事,逃命还来不及。杀到最后,彪悍的新军甚至越过边界,进入直隶去杀!袁世凯就派人在直东边界石壁上大书“山东地界”几个大字,在直隶横行无忌的“义和团”硬是不敢回山东!

就是从这时候起,老袁有了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外号——人屠。他这一时期到底屠杀了多少拳民,这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根据9月袁世凯给张之洞的电报,“先后诛戮四千人”,这个数字应该比较接近事实吧。

对付完拳民,袁世凯接着就对付教民。为什么还要对付教民呢?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不了解老袁了。在袁世凯看来,教民并不等于洋人,教民说到底也是清国的百姓,只要是清国的百姓,只要是在山东境内的清国的百姓,都必须服从他老袁的领导!洋人不好对付,本国的百姓还不好对付?

于是在袁世凯的密令下,新军大规模地屠杀拳民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去恐吓一下教民:现在朝廷都宣布“义和团”合法了,我们不能再保护你们,你们还不退教,等着被杀啊?于是大批的教民乖乖地退教了,重拳下来,山东地区不仅拳民的数量急剧减少,连教民数量也急剧减少——当然,“良民”的数量是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