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2/9页)

在乱局之中,这些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考虑良久,李鸿章还是认为机会比较大,于是李鸿章在他的两广总督衙门高调地宣布要立即进京(“君父急难,何敢延迟!”),不过此时,又有两封电报到了。

第一封是李经方(李鸿章之子)发来的,他强烈反对父亲进京:父亲大人,召您进京是让您和洋人和谈,但此次和谈的难度比以往几次都要大(不仅端王集团还在把控朝廷,洋人此时也绝不会和谈),和谈不成,您的结果会更坏,所以建议您谨慎行事。

而另外一封电报让李鸿章彻底打消了进京的念头:盛宣怀向他报告大沽口炮台已经失陷!前面我们知道,慈禧是6月20日才接到裕禄报告知道炮台失陷的——也就是说,坐镇广州的李鸿章竟然比坐镇北京的慈禧还要早知道大沽口炮台失陷的消息。而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消息是对他北上“和谈”的沉重打击:如果洋人攻不下大沽口炮台,还有和谈的可能,炮台都已经攻下了,洋人更加不会和谈了。

于是李鸿章大人在广州的说法又变了,这一次他强调了北上的路程不安全,而且广东人民也对他极力挽留(“津沪路梗,粤民呼吁攀留”),连总督府的大门都没有出,告诉左右:不要急,等等看!

在整整一个月之后(7月17日),李鸿章最终离开两广总督衙门北上,而这时一切都已经万劫不复。这个故事我们以后再说,我们再来关注一下盛宣怀。

此时的盛宣怀急坏了,他急的倒不是李鸿章复出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他急的是由于裕禄向慈禧报告“洋人尚有续去之兵”,慈禧突然又由“和谈”转向“主战”。这老人家变得可真快啊,北洋产业中最赚钱的航运、铁路、电报等都是经受不住战火的,而且也基本上是离不开洋人的,一旦开战,将遭受致命打击。

“和谈”看来无望了,只能转而求其次:把战事严格限定在京津区域,保住东南区不开战,把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盛宣怀是有把握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是也有东南区“避祸”的想法么?盛宣怀坐镇上海电报局,为两位总督出主意、做策划,为他们和洋人牵线搭桥。

盛宣怀的主意是:刘张二人可以先和各国驻上海领事签署一项协议,双方承诺一旦将来朝廷和八国开战,洋人的军队不进入两位总督管辖的地方,而各国侨民和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总督们负责保护——这就是所谓“我保洋人商务,洋人保我领土”,大家“互相保护”。

对于“互保”,英国人最积极,自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以来,他们在长江流域的财产最多,做生意发财的人也最多。而英国人担心长江流域一旦发生战乱,很可能导致他们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俄国人趁机南下,染指长江流域,所以他们很积极。

美、日基本上站在英国这一边。

俄国人很早就有对长江流域趁火打劫的打算,不过,老毛子一贯是极为狡猾的,他们暗中怂恿德国出面,希望能够破坏“互保”计划,在长江流域也烧起战火。

德国人本来也想行动,不料北京发生克林德被杀事件,这给了德国在北方领衔八国联军作战,让德军军官最终出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绝好机会。而出任八国联军总司令,是会给本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当然,这绝对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于是英德互相支持的交易达成了,俄国人的盘算落空。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一贯跟随德国行动,德国人跟英国人交上了朋友,他们也和英国人交上了朋友。俄国只剩下一个不那么坚定的盟友——法国,孤掌难鸣,于是俄国人不再坚持反对“互保”,八国全部同意。

而“互保”对八国还有一个重大的好处:只要东南区“互保”,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在大清北方进行战争,这对攻陷天津、攻进北京极为有利。于是,“互保”的谈判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方面和西方国家谈判速度最快的一次。

6月20日,正当大家很快就要签约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到来了。

我们知道,这一天,慈禧给各督抚发了一道战争动员的紧急谕旨,宣布大清与列强进入战争状态,要求各督抚积极备战,“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联络一气,共挽危局”。第二天,慈禧在北京向全国发布战争总动员令。

这对于刘坤一和张之洞来说就悲剧了,慈禧已经要求开战,而他们却在这里和洋人握手签约,先不说这已经是“叛国”,自古以来,人臣无外交,挑战中央权威的大员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抗旨不遵的下场不是砍脑袋就是砍九族脑袋。之前刘坤一和张之洞乐于躲在幕后,让盛宣怀这个“商人”去跟洋人谈判和运作,但与洋人“互保”协议的签字画押总要刘坤一和张之洞自己签的,这是明显抗旨,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