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慈禧的布局:荣禄崛起(第5/7页)

但和奕劻一样,荣禄并不想公开得罪这些端王集团的人,一是得罪不起,二是荣禄也是满人,和端王集团对着干,很可能就会在满人和八旗子弟中落个“满奸”的骂名,以后就更加不好混了。

荣禄怎么办呢?

荣禄的做法可以用“三不原则”来概括——不答应,不反对,不说话。

所谓不说话,这并不是我在开玩笑,而是真实的情况。自从重返北京后,荣禄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说话真的是很少的。他比过去更加神秘,也更加深不可测,以至于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关于他的史料都不多,荣禄其实是胸有成竹。

这就是官场上的角逐,它和我们熟悉的军事上决战是不同的,军事上决战是痛快地杀个你死我活,然后回家痛快地洗个澡,睡个好觉(如果还活着的话)。

而官场上的角逐恰恰是看不见刀光剑影的,奏章、朝会,这就是战场,需要的是坚忍、冷静和谋略,在表面和气下的稳、准、狠。官场上的角逐讲武力是没有用的,反而要尽量避免以武力相威胁,因为那意味着把自己和对手都逼入绝境,再无回旋的余地。大家毕竟都是在一个“场”上混的,把这个“场”都震坍了,那还混什么啊。

在荣禄整军的同时,端王载漪也开始将他的武胜新队扩编,荣禄特意向载漪提出建议:王爷,您不妨将它改名为“虎神营”。

“虎”能吃“羊”(洋),“神”能制“鬼”,蕴含着端王集团能把最忌惮的洋人赶尽杀绝、让满人过无忧无虑日子的意思。载漪十分满意,估计差点拍着荣禄的肩膀说:“兄弟啊!”

从帝后权斗到满汉党争

三个月后(1899年6月),“兄弟”荣禄的整军工作也完成了,一支命名为“武卫军”的新型集团军横空出世!它总兵力超过五万,兵力和禁旅八旗相当,军机大臣荣禄担任总统,所属五支军队统领分别如下:

前军:聂士成,兵力1.4万,驻扎天津芦台,兼顾大沽、北塘等海防重地。

后军:董福祥,兵力1.1万,驻扎天津蓟县,兼顾通州防务。

左军:宋庆,兵力1.2万,驻扎山海关,防卫关外。

右军:袁世凯,兵力1.1万,驻扎天津小站,协守天津。

中军:荣禄兼任,兵力1万,驻扎北京南苑,镇守北京南大门。

五支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老袁的右军,也就是之前的小站新军。从1895年12月起,老袁已经在小站训练这支军队三年半了,除了还没剪掉辫子,这支军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称得上与国际接轨了,而且是与当时的世界最强陆军——德军接轨。

而战斗力最差的就是荣禄大人的亲兵队——中军。这支军队是向八旗妥协的产物,“官N代”的八旗子弟混迹其中,吃空饷的,混吃混喝的,凭着士兵身份到外面胡作非为,强吃强嫖的都有。估计荣禄也知道这支军队就是面子工程,亲兵队差成这样他也不在乎,而袁世凯大人眼疾手快,继向荣禄提出组建中军的建议后,他又向荣禄提出从中军中挑选一些可以受管教的士兵(大约2000多人)跟右军一起训练,由他“代训”,大家知道,袁世凯同志训练出来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的,“袁家军”又扩充了人数。

慈禧最信任的自然就是董福祥的后军,本来慈禧是令后军驻扎北京南苑的。而自从跟洋人闹翻后,董福祥就在南苑待不下去了,公使们一致向总理衙门施压,要求将董军调出直隶,而这一次慈禧宁愿得罪明知道得罪不起的洋人也要将董福祥军留在京畿。武卫军中,除了中军,这是驻扎地离北京最近的军队,而且表面上驻扎蓟县,实际上却是历来重要的通州大营。历代的大清皇上一旦有事儿,肯定会想起西面的西山健锐营和东面的通州大营,这两支军队都是用来对付其他军队的(防备造反)。西山健锐营掌控在端王的弟弟载澜手里,老人家就只能把她的后路留给董福祥董大人了,她并没有追究董福祥惹恼洋人的责任,还经常额外赏赐点军饷(一出手就是一万两),甚至还亲自赏过董福祥一个很贴心的小礼物——一把火镰,因为她知道董大人是从来不用“洋火”(火柴)的。

从整体上看,武卫军从北京以东的海防前线,以梯次队形环绕北京东南驻守。它和之前的八旗、绿营、练军是统统不同的,之前这些军队是驻防军(战时才调到前线),更像我们今天的警察。而武卫军属于拱卫京师和保护国门的机动部队,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野战军,它的训练方法和武器也都是西式的(包括“反洋”的董福祥军)。

不过,这支“新式军队”的政治地位和禁旅八旗仍然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汉军一直都是被戒备的对象,这是朝廷百年来的规矩,连慈禧也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特别的命令,作为非八旗的军队,武卫军仍然连进入北京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周边打转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禁旅八旗在北京城内耀武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