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武则天的看法。

我认为武则天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从她参与政权到掌握政权的五十年中,继承和巩固并且发展了唐太宗贞观治世的事业,足食安民,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发扬文化,为下一代培养了人才,下启唐玄宗开元时代的太平盛世,就唐朝前期历史说是个承先启后的人物,就整个我国历史说,她也是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的人物。

不说别的,单就她在位时期,文献上还没有发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记载这一点来看,和历史上任何王朝,任何封建统治者统治时期是有所区别的。这一点说明当时的人民是支持她、爱戴她的。宋朝人修的《新唐书》骂她骂得很厉害,但是,宋祁在大骂之后,也还是不能不说一句公道话,“僭于上而治于下”。从今天来说,僭不僭不干我们的事,“治于下”三个字却是武则天的定评,我看,评论武则天要从这一点出发,也就是从政治出发。从她当时对百姓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出发、她对生产的作用是推进还是阻碍出发。

武则天在杀裴炎、程务挺,平定徐敬业以后,曾经召集群臣讲过一次话,这番话实质上是对她自己的评价。她说:“朕辅先帝逾三十年,忧劳天下。爵位富贵,朕所与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先帝弃群臣以社稷为托,不敢爱身而知爱人。今为戎首者皆将相大臣,何见负之遽乎?且受遗老臣伉扈难制,有若裴炎乎?世将种,能合亡命,有若徐敬业乎?宿将善战有若程务挺乎?彼皆人豪,朕能戮之。公等才能过彼,则蚤为之,不然,谨以事朕,无自悔也!”这番话明朝末年人李贽逐段加以批点,“忧劳天下”,批“真”!“天下安佚,朕所养也”,批“真”!“不敢爱身而知爱人”,批“真”!从当时情况看来,武则天这段话确如李卓吾所批的都是真话。

反对她的是些什么人呢?是一部分老臣宿将和勋贵子孙,她做了皇帝以后呢,是一部分唐朝宗室。她曾经两次大规模杀人,杀的就是这些人,政治上的反对派。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中,武则天是很坚强果断的,她消灭了所有反对她的官僚和贵族,其中包括她自己的儿子、女婿、孙子、孙女和孙女婿,不止杀李家人,也杀武家人。道理很简单,不杀这些人,这些人就会推翻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沫若同志的剧本通过太子贤、裴炎等人和武则天的斗争,很突出地阐明了这一历史情况。

她杀了不少李家人,还曾经把第三个儿子英王哲从皇帝宝座撵下来,废为卢陵王,幽禁在房州十五年,照理说这个儿子应该恨她了,但是不然。705年的宫廷政变,武则天下台,卢陵王做了皇帝,是为唐中宗。同年武则天死。景龙元年(公元707)二月唐中宗下诏把诸州纪念他重做皇帝的中兴寺、观,一律改为龙兴,并禁止说他的再次做皇帝是中兴。《唐大诏令集·一一四》载他的诏书说:

则天大圣皇后思顾托之隆,审变通之数,忘己济物,从权御宇,四海由其率顺,万姓所以咸宁,唐周之号渐殊,社稷之祚斯永……朕……事惟继体,义即缵戎……中兴之号,理异于兹,宜革前非,以归事实,自今以后,更不得言中兴。

表扬武则天在位时忘己济物,万姓咸宁,他是继承武则天的统治的,不能说是中兴。岂但不恨,还十分尊重呢!当时还有人建议“神龙元年(公元705)制书,一事以上,并依贞观故事。岂可近舍母仪,远尊祖德?”意思是说705年的命令规定政治措施都要学贞观时代,也就是废除则天时代的成规,这是不对的。怎么可以把近时母亲的行政作为抛弃,去学习遥远的祖父呢?中宗很赞成这个意见,写信表扬。由此看来,则天时代的某些政治措施是和贞观时代有所不同的。她根据时代的进展,规定了自己的政策方针。

不止她的儿子,以后唐朝的历代皇帝也都对她很尊重,没有说过什么坏话。

同样,唐朝的大政治家如陆贽、李绛都对她有很高的评价。陆宣公《翰苑集·十七·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说:

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说她善于用人,严于课责,不但当时称为知人,还培养了下几代的人才。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把唐太宗和武则天并举,要当时皇帝“法太宗、天后英迈之风”。李绛也说她用的官虽然稍微多了一些,但“开元中名臣多出其选”。指出开元时代的名臣大多是她培养的。